“法國總統馬克龍都穿上高領毛衣了”“能源大通道‘北溪-1’管道泄露”“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在過去12個月飆升550%,電價一年漲近10倍”……
近日,歐盟能源危機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電荒、氣短,面對即將來臨得冬天,“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的消息不脛而走。不僅多家上市公司因產品涉及電熱毯、熱泵等取暖設備而受到資本市場熱捧,一些國內生產電熱產品的“過冬必備品地圖”也在坊間流傳。
在“地圖”里,過冬必備品不只是Made in China,更是Made in ZheJiang——寧波慈溪生產取暖器、紹興諸暨出口羊毛襪和光腿神器、嘉興做羽絨服羽絨被以及棉服、金華義烏則能一次性出口過冬“八件套”。
不過,實際情況似乎沒有看上去這么“熱”。
生產地圖:寧波獨占鰲頭
我國哪些地方是取暖設備的生產主力?以下各地與取暖設備相關的企業數據。
以“電暖氣、電暖器、電熱器、取暖器、暖手寶、電熱毯、暖風機、壁掛爐、吊頂風暖、通暖設備”為關鍵詞,10月21日為截至日期,篩選梳理了全國涉及取暖設備的純生產/制造業企業。不包含個體工商戶,也排除了銷售類/批發零售業相關企業。
從省份來看,論制造取暖設備的企業數量,浙江、廣東、河北排名前三,分別達到1898家、1852家、1362家。論登陸A股和新三板相關上市公司的數量,廣東、浙江和江蘇則表現更亮眼,分別有24家、11家和8家。
具體看浙江1898家生產涉及取暖設備的企業分布情況,寧波有766家,嘉興有587家,紹興有209家。
寧波之所以獨占鰲頭,很大程度上源于代管的慈溪市“是我國取暖器生產集中地之一,共有100多家取暖器生產企業”。據央視財經報道,慈溪“取暖設備出口量占全國三成。今年受歐洲能源影響,該地企業還迎來了一輪‘補單潮’。”
此外,慈溪寧波海關工作人員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補充了具體的出口數據:今年1-8月,慈溪取暖器整體出口33.5億元,同比增長26.3%,其中出口歐盟15.3億元,同比增長55.2%。
海關數據顯示,1-8月,義烏市出口保暖用品,包括空調、熱泵、熱水器、電熱毯等共計1.9億元,同比增長41.6%;1-8月,浙江省出口電熱毯646.8萬條,同比增長32.1%;其中,對歐盟出口64.8萬條,增長114.6%。
目光轉向我國重要的家電生產基地廣東,中山、佛山和東莞是廣東省生產取暖設備相關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分別擁有543家、490家和238家。
不過,單從數據上看,廣東全省在取暖設備出口的表現上,不如慈溪一個縣級市。今年前8個月,廣州海關關區取暖設備出口11.6億元,同比增長6.5%。
再看河北省,滄州、石家莊、衡水的相關取暖設備生產企業分布數量排名省內前三,分別有472家、363家和159家。
出口陡增,但規模不算太大
不過,這一波取暖設備出口行情真的達到“火爆”程度了嗎?仔細比對整體出口數據如下。
首先是來自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的數據,在2022年多數家電產品對歐洲出口額呈下降態勢背景下,電暖器、電熱毯逆勢增長,1~7月累計出口額規模分別為4.9億美元、3340萬美元,其中電熱毯達到97%的增速。空氣源熱泵整體延續2021年的高增態勢。
中國家電細分品類對歐洲出口額增長情況
看取暖設備、尤其是電熱毯今年的“同比、環比”數據,的確有“陡增”跡象,不過若對比總量和金額,總體規模還較小。
與此同時,這種傳言中的“火爆”増勢,并沒有在有相關產品的上市公司業績上有所體現。
比如生產電熱毯的彩虹集團,近一個月收獲8個漲停板,股價翻倍。但公司近日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稱,上半年海外銷售收入僅實現21萬元,在手訂單金額約133萬元。
不只是彩虹集團的電熱毯出口少,長虹美菱的電熱毯也“并未出口歐洲”。又比如有少量空氣能熱泵業務的海鷗住工,同樣是“迄今為止沒有出口”。
如果說取暖產品占上市公司業務體量小,那么中小企業是否感受了來自歐洲的“爆買”熱情?
一家企業稱,公司有發熱毯出口業務,目的地是美國,暫時沒有歐洲出口;另一家企業稱公司有用于微波爐等設備的電熱管出口業務,不過今年暫時還沒有相關訂單;其他五家企業都表示,暫時沒有取暖設備出口歐洲。
歐洲爆買?“沒有傳得那么夸張”
在英國一家床上用品網站上,首頁正在推薦電熱毯,售價75英鎊(折合人民幣約615元)。這款電熱毯產地來自中國,貼的則是英國本土品牌。
節約能源,是電熱毯在歐洲市場推廣的基本邏輯——它比開暖氣更便宜。不過,在法國東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生活的賴女士說,“電熱毯這些取暖設備,在西歐并不適用,這邊的人大多沒有這樣的使用習慣。”國內所傳的歐洲人“買爆中國取暖神器”,在她看來,“沒有傳得那么夸張”。
據賴女士觀察,在她和周圍人的生活中,“取暖還是要靠暖氣,只是今年政府下調了溫度標準,要求室內溫度不高于19℃”。
同樣,在德國從事跨境貿易業務的陳先生也在媒體采訪中提到,今年9月、10月,德國一些城市開始下雪、陸續供暖,“20%的暖氣費漲幅,沒有那么夸張,大家還能承受。可能盧森堡那邊漲得厲害一點。”
除了產品在供暖方面的可替代性存疑外,出口歐洲的電熱毯等供暖產品,還有一些既有問題有待解決——
技術含量低,利潤微薄。綜合海關總署和中國貿促會浙江省委員會網站消息,出口歐盟的電熱毯“加工制造沒什么極其復雜的工藝,對設備和技能要求也較低”,“平均下來一條價格只有90多元錢”。
季節性產品,風口短暫。因為擔心即將來臨的冬季燃氣不足,所以催生了臨時應季的采暖需求,但電熱毯等產品的制造本身,并不是先進產能的代表。如果歐洲能源危機緩解,那些把電熱毯規劃成長期利潤增長點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
出口需認證,質量有待提高。有歐盟國家反饋電熱產品不合格的信息。比如歐盟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RAPEX)官網消息稱,中國出口的電熱水袋出現了“袋子不防水”“電氣絕緣不充分”“耐熱性不夠”等問題。
總而言之,過度看好生產供暖設備“送溫暖”這件事并不理智。
義烏市委書記王健幾天前也回應說,要保持清醒,防止盲目增產造成產能過剩,“我們在對外貿易中要更多著眼和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