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自由媒體網12月6日刊發記者康斯坦丁·奧利尚斯基撰寫的題為《中國科學家知道如何緩解全球變暖阻止世界末日》的報道,全文編譯如下:
全球變暖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停止——中國科學家將冷卻地球。他們發明了一些革命性技術,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儲存綠色能源。
借助這些技術,中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吃”二氧化碳的微藻
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部分的電力仍依賴煤炭。與此同時,中國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也很大。2020年在中國發生的災難性洪水造成了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此前人們一直缺乏以有利可圖的方式來利用二氧化碳。中國學者發現,藻類可以“吃”二氧化碳,且比樹木還快。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團隊研究了微藻的能力,它們能吸收二氧化碳并產生可作為生物燃料的油。
單細胞微藻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水體中。中國科學家建議培育一種新的經過基因編輯的藻類,它將能夠比現有微藻更快地處理二氧化碳。
新型微藻可以產生更高濃度的富芳烴生物燃油。
超級釩電池
在不久的將來,利用先進技術可以儲存“清潔”能源。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團隊開發了這樣一種技術:全釩液流電池。
研究人員表示,釩電池安全、可靠、壽命長、可循環利用、對環境友好。遼寧省已經建成基于該技術的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按照中國居民日常生活每日人均用電2度左右計算)可以供應20萬居民一天的用電需求。
該電站相當于一個“電力銀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在電網用電低谷時,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給電池充電;在電網用電高峰時,將儲存于電池中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進行放電。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李先鋒說,以風能、光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這對電網穩定運行與能源持續供應提出了重大挑戰。大規模儲能電站對于促進新能源高比例消納、保障電力安全供應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制冷技術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綠色環保制冷新思路。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和生活質量改善,全球制冷需求將繼續增長。同時,由于全球變暖,肉類和奶制品行業也受到影響。奶牛因氣候炎熱體重增長緩慢,產奶量下降。全球變暖令美國畜牧業每年損失約400億美元,全球損失數千億美元。
各國牲畜飼養者在奶牛場使用專門的制冷設備。然而,現有制冷設備主要采用氣體壓縮循環技術,通過制冷劑達到制冷效果,能耗較高,且進一步加速了全球變暖。
中國研究人員發現,正構烷烴(石蠟的主要化學成分)在一定壓力驅動下通過液態、固態相變能夠實現制冷效果,為發展綠色環保的新型制冷技術開辟了新思路。
制冷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總排放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科研人員利用石蠟液態、固態相互變化從而產生熱響應的環保制冷技術,可以使制冷設備在不久的將來實現零碳排放。
10月30日,遼寧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一期工程正式并網發電。圖為液流電池設備。(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