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燃料成本上升、成本嚴重倒掛,導致熱企經營壓力大的共性問題,在部分地區依然存在。煤價漲了,熱價到底能不能跟著調?如果說居民熱費不能動,供熱成本又應如何疏導?
日最低氣溫降至零下20多度,供熱公司卻突然宣稱限熱、甚至停供,不久前出現在黑龍江鶴崗某社區的一則《緊急通知》引發關注。“從去年煤價就開始暴漲,我公司多次向鶴崗市、寶泉嶺園區辦等有關主管部門申請調價或補貼,但是始終沒有答復……去年賠了七八百萬元,現在實在無錢可賠,無法再繼續供熱了。”涉事企業鶴崗市誠銘供暖有限公司將理由歸結為“高煤價”。
記者了解到,后續經有關部門接洽,該公司已承諾不會停熱。盡管個案得到解決,但因燃料成本上升、成本嚴重倒掛,導致熱企經營壓力大的共性問題,在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部分熱企提出疑問——煤價漲了,熱價到底能不能跟著調?如果說居民熱費不能動,供熱成本又應如何疏導?
燃煤漲價,供熱成本連連倒掛
在北方集中供暖區域,各類燃煤鍋爐、燃煤熱電聯產所生產的熱力目前仍是主要熱源,其中約70%為燃料成本。這意味著,煤價直接影響供熱成本的高低。
“這個采暖季,我們都是自己想辦法從市場買煤,5000大卡均價約1200元/噸,最高達1400多元。按照煤炭中長期合同相關要求,發電供熱用煤全部納入長協范圍,長協價在700元左右。但我們一噸長協煤也沒拿到,壓力實在太大了!”遼寧蓋州市九倉供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鳳偉告訴記者,該公司實供面積320多萬平方米,按照蓋州居民熱價25元/平方米收費,一平米成本倒掛在13元左右。“去年供暖到現在虧了5000多萬元,又不能隨隨便便停暖。如果繼續這樣入不敷出,下個采暖季就不干了,到時只能交給政府接手。”
類似情況不是偶然。去年10月中旬,在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清潔供熱產業委員會組織召開的東北地區供熱形勢分析座談會上,問題已有暴露。參會的36家中小民營熱企供暖面積共計1.98億平方米,2021年平均營收為1.3億元,平均虧損1722.6萬元。以吉林長春為例,僅煤炭成本已達34元/平方米,供熱成本約為38元/平方米,現行熱費平均為30元/平米,供熱成本嚴重倒掛。“熱力企業成本難以疏導,經營困難重重,直至目前該狀況仍在繼續。”國家清潔取暖專家組組長趙文瑛證實。
另據中國城鎮供熱協會近日公布的2021-2022供暖期部分地區外購熱力價格,以燃煤熱電聯產為例,山東濟南、青島和泰安市外購熱力價格分別為48.17/42.8、50.42和46元/吉焦,三地主要熱企所購標煤價格分別為2126.04、1285.45-1680和1900元/噸。記者查詢獲悉,上述地區居民采暖按面積計費約在23-34元/平方米不等。
“供熱行業保民生是第一位。這一屬性,決定了供熱作為公用事業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不可能暴利經營。在薄利情況下,燃料成本一旦大幅上漲,影響就很明顯。”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相關專家坦言。
已出臺的煤熱聯動機制難執行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已要求落實屬地政府的幫扶、監管和兜底責任,“如果發生供暖企業棄供、停供的情況,地方政府要無條件予以兜底保供”。此外按慣例,地方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在供暖結束后給予熱企一定補貼以填補虧損。
眼前困難有所緩解,政府兜底卻非治本之策,有沒有長效解決方案?其實早在2005年,國家發改委、原建設部便發布了《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目的就在于逐步理順熱價格關系。據此,熱力出廠價格與煤炭價格聯動,當煤炭到廠價格變化超過10%后,相應調整熱力出廠價格;銷售價格與出廠價格聯動,熱力出廠價格調整后,按照勢力管網輸送價格保持相對穩定的原則,相應調整熱力輸送企業對用戶的熱力銷售價格。煤熱價格聯動以不少于一年為一個周期,煤價變化達到或超過10%后,相應調整熱價;未到10%,則下一周期累計計算。
既然有政策支持,成本為何依然難疏導?多位人士表示,這是因為實際執行遲遲難到位,幾乎沒有城市真正建立起聯動機制。“以東北三省為例,市場煤價漲幅早已遠超國家煤熱聯動機制規定的10%上浮空間,而供熱價格至今未調整,煤熱聯動有名無實。”趙文瑛表示。山東省熱電設計院院長劉博稱:“針對民生供暖,煤價不管怎么漲,至少在山東熱價多年沒動過。事實來看,煤熱聯動失效了。”
九洲集團董事長李寅也稱,早年煤炭價格下降時,不能及時下調終端熱力價格,群眾意見很大;煤炭價格上漲了,也不能及時調整熱力出廠價格,嚴重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供熱成本提高時,政府部門為了穩定物價、安撫民心,往往更愿通過補貼來調控熱價。煤熱聯動政策出臺十幾年,實施似乎成了一紙空文。根本原因是沒有像電力等其他能源品種一樣,形成規范價格與成本聯動機制,沒有按市場規律來解決供熱市場的現實問題。”
抓住 “市場煤、計劃熱”的根本癥結
表面上看,熱價難調整與其民生屬性息息相關——下游連接千家萬戶,上調居民熱價必須依法召開聽證會,并對低收入居民采暖采取適當保障措施,各地主管部門對此態度謹慎。背后實則是“市場煤、計劃熱”的多年夾擊。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兩部委雖已出臺煤熱聯動機制,文件卻缺乏可操作性,地方價格主管部門需會同住建部門,結合本地區實際,再制訂具體實施細則。“上游煤價跟著市場走,下游熱價由政府部門制定,究竟如何進行供熱成本核算、如何根據煤價控制合理區間等復雜問題,統統交由各地自行解決,稍有不慎很可能引發群眾不滿,自然鮮有地方愿意嘗試。真正建立起‘能漲能跌’的熱價,目前仍面臨諸多現實制約。”
“重點在于理順價格機制。”在趙文瑛看來,熱作為一種商品,兼具民生和商品雙重屬性,但商品屬性長期較弱。“如今用戶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比如有人覺得18度即可,有人想要更高溫度。用熱品質不同,價格一刀切就顯得不科學。再如現在的建筑結構跟十幾年前也有區別,供熱能耗變了,一成不變的熱價存在不合理。不是說一定漲熱價,而是要建立合理價格區間,既要兼顧老百姓承受能力,也要合理反映市場真實水平。”
另據了解,熱價本身也缺乏透明。“為了解熱企經營狀況,主管部門應定期開展成本監審工作。實際上,有地方只計算某幾項成本,做不到全面覆蓋;有地方草草了事,工作流于形式;還有企業為了多要補貼,刻意謊報虛高。不能掌握各環節真實成本,煤熱聯動就缺乏依據。”上述人士稱。
李寅對此提出,應進一步完善可操作的定價機制,規范熱源出廠價格構成、熱力管網輸送價格等,供各地在價格調整過程中參考執行。“按照合理補償成本、合理確定收益,并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原則,制定供熱燃煤價格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