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原油管道是我國第一條陸路進口的跨國原油管道,改變以往原油進口僅靠海上運輸的方式。阿拉山口原油首站意義重大,多年來,有一群默默無聞的管道保護工為“國門第一站”的安全運營保駕護航,46歲的阿拉山口輸油站管道保護工王軍輝就是其中一位。
中哈原油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阿特勞市,東至阿拉山口市,全線總長2800多公里。阿拉山口原油首站管轄其中的106公里,王軍輝每天巡線3次,堅持了17年。《環球時報》記者見到他時,他剛巡線歸來。王軍輝介紹說,輸油管道為埋地敷設,且具有跨度大、內含高壓易燃易爆介質的特征,一旦遭到外力破壞導致原油泄漏,不僅污染環境,還可能引發險情。阿拉山口原油首站轄區內的106公里管道穿越86戶農田,普通百姓很難理解管道保護的重要性,認為在自家農田“穿水管”“修羊圈”“挖地”理所當然。
“開始工作非常難做,我每天上門挨家挨戶講述管道保護的重要性。”王軍輝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跟老百姓講這條管道是國家能源大動脈,他們不一定能理解,但用行業內典型事故案例當反面教材,一下就能引起重視”。經過多年宣傳,沿線民眾的管道保護意識越來越高,讓王軍輝感到“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阿拉山口輸油站站長康波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西部油氣能源大通道的國門首站,全站32名員工堅守工作崗位,保護“中國能源通道國門第一站”的平穩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