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磷酸鐵鋰電池產品及材料向海外供應是很好的契機。企業可以利用國內磷酸鐵鋰產業優勢,綁定國外客戶,即便未來轉向三元路線,這個供應渠道也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海外市場。
相比三元電池,近年來,磷酸鐵鋰電池性價比優勢凸顯。今年以來,不少國際車企透露,將推出采用磷酸鐵鋰電池的電動汽車,海外電池廠商亦紛紛表示,將切入磷酸鐵鋰技術領域。種種跡象表明,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正進一步受到市場青睞。
受海外市場重視
近期已有多家海外車企流露出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意愿。其中,Stellantis公司首席執行官Carlos Tavares表示,考慮在歐洲生產的電動汽車上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因為其在成本方面更有競爭力。近日有消息稱,現代汽車正考慮在起亞第二代Ray EV上使用寧德時代生產的磷酸鋰鐵電池,這將是現代汽車推出的首款搭載磷酸鐵鋰電池的電動汽車。
除了整車企業,海外電池制造商也在加大磷酸鐵鋰電池產能布局。美國電池初創企業Kore Power公司預計,美國對磷酸鐵鋰電池需求將不斷增長,該公司計劃2024年底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設置兩條裝配線,一條用于生產目前美國主流的三元電池,另一條用于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美國電池初創企業Our Next Energy公司近日也宣布,將在密歇根州生產磷酸鐵鋰電池。隨著明年16億美元新工廠投產,該公司還將繼續擴張,到2027年實現為2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充足磷酸鐵鋰電池。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指出:“磷酸鐵鋰電池又稱無鈷電池,不需要鈷、鎳這類稀有金屬。相反,鈷、鎳目前是三元鋰電池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元素。由于資源有限,持續開采會導致漲價,大家也一直在尋求新的替代方案。現在海外市場開始采用磷酸鐵鋰也是經過分析考察后做出的決定。”
據了解,1KWh三元電池大約需要0.0017噸-0.0019噸三元正極材料,當前三元正極材料均價為36萬元/噸,即1KWh三元電池的正極材料成本為612元-684元;而1KWh磷酸鐵鋰電池大約需要0.002噸-0.0025噸磷酸鐵鋰材料,當前磷酸鐵鋰材料均價為15萬元/噸,即1KWh磷酸鐵鋰電池的正極材料成本為300元-375元。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撰文表示:“單從正極材料來看,磷酸鐵鋰電池成本比三元電池成本低310元左右,即一輛新能源電動車,裝磷酸鐵鋰電池要比三元電池便宜18600元左右。”
國內技術持續領先
“從全球來看,只有中國公司一直專注于磷酸鐵鋰系電池材料。國外車企想要采用磷酸鐵鋰,肯定會選擇中國產品。”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吳輝認為。
相比國外,國內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經過長期發展不斷實現突破,更具優勢。“近兩年,國內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有很大創新。比如,以前能量密度低、續航里程短,現在比亞迪推出了刀片電池,既保持了磷酸鐵鋰材料在安全性方面的優勢,又通過CTP技術彌補了能量密度方面的短板,是性能很全面的產品。”張翔指出,“當前,國內磷酸鐵鋰電池已經對三元鋰電池進行了大規模替代,而且特斯拉現在也開始用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來取代LG的三元鋰電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目前全球范圍內,磷酸鐵鋰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海外磷酸鐵鋰產能建設仍相對較少,缺乏規模性產能。隨著近兩年海外市場需求持續放量,國內磷酸鐵鋰產品正陸續通過出口、當地建廠等途徑布局。2月,福特汽車宣布將投資35億美元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工廠,該工廠將由寧德時代提供電池專利技術許可、籌建和運營服務;國軒高科與歐洲電池制造商InoBat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基于各自在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領域的優勢,在歐洲合資投建40GWh電池產能。
“國內磷酸鐵鋰電池產品及材料向海外供應是很好的契機。企業可以利用國內磷酸鐵鋰產業優勢,綁定國外客戶,即便未來轉向三元路線,這個供應渠道也有助于進一步拓寬海外市場。”吳輝稱。
全球占比有望提升
隨著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不斷革新發展,其在國際市場中的裝機量占比也有望進一步提升。據了解,我國動力電池格局在2021年7月出現反轉,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占比正式超越三元電池,今年一季度更是達到58.2%。
調研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在研報中表示,磷酸鐵鋰電池憑借性價比優勢,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預計2024年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裝機占比將超過60%。
“未來三元鋰電池市場份額會進一步壓縮。雖然三元鋰電池技術也在不斷創新,但最大問題在于需要鈷、鎳兩種稀有元素,這無法改變。在沒有新配方出現的情況下,未來隨著原材料成本上升,三元鋰電池產銷量可能會越來越少,以后可能只有少數高端車、豪華車才會采用三元鋰電池。”張翔認為。
另有觀點指出,未來隨著材料體系和工藝進一步優化,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此背景下,國內相關企業相繼推出包括磷酸錳鐵鋰、M3P等能量密度更高、低溫性能更好的磷酸材料體系電池產品。
國軒高科全球總部執行副總裁程騫此前透露,該公司計劃2030年將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高近一倍至300Wh/kg,從而使電動汽車的續駛里程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