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V表示,到2050年,在海上風電的推動下,海上設施所占的海洋空間將增長五倍,到本世紀中葉,海上風電將占海上固定基礎設施的80%,其次是水產養殖(13%)和石油天然氣(5%)。
DNV在《空間競爭預測》中表示,雖然海洋空間充足,但工業活動將主要位于海岸附近,這將增加海洋共存的需要。并稱,海洋產業之間的合作需要加強,以使海上風電和水產養殖的快速發展與其他產業和生態系統可持續共存。
為了使利益相關者能夠平衡對海洋空間的需求,DNV制定了空間競爭指數。根據該指數,由于北海擁有大量航道和港口,且漁業、水產養殖、石油天然氣、風電等行業“存在感”強,因此,北海是歐洲競爭最激烈的地區。根據預測,近海能源和糧食生產設施將覆蓋距離海岸2-50公里、水深小于50米的23%的區域。
中國作為藍色經濟動力源的出現反映在海上建設方面。到2050年,它將占全球海上基礎設施建設的三分之一,這主要是由于海上風電的急劇增長,海上風電將占該地區電力生產的13%。
DNV表示,印度次大陸的固樁式基礎設施所覆蓋的面積增長最為強勁,因為該地區經歷了快速的海上風電開發,需要廣闊的區域,而從歷史上看,海上油氣和海洋水產養殖在該地區可以忽略不計。
在全球范圍內,固樁式海上風電所占面積將從目前的約9000平方公里增長到本世紀中葉的約242000平方公里。浮式海上風電將從目前的15平方公里增長到2050年的33000多平方公里。
與底部安裝相比,浮式海上風電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海上風電和漁業之間的緊張關系,因為它使可再生能源生產不受在淺灘作業的漁船隊的影響。
DNV有關人員表示:“海洋對于可持續糧食和能源的生產至關重要,但同時我們必須謹慎行事,因為許多海洋生態系統已經面臨巨大壓力。這份報告強調了平衡保護、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目標對實現可持續藍色經濟的迫切需要。那些最善于早期利益相關者參與、空間效率、靈活共存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開發商可能最有競爭力。共存對于藍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DNV的空間競爭預測建立在之前發布的《到2050年的海洋未來》的結論之上。其結果基于DNV預測的2050年最有可能出現的能源組合,而不是實現凈零排放所需的能源結構。例如,為了將全球變暖限制在兩度以內,歐洲的海上風電發電量需要翻一番。
隨著海上風電、水產養殖的擴展以及與海上交通、漁船、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共存,挪威海岸也將面臨空間壓力。為了促進行業間的合作,使利益相關者能夠找到協同效應,解決沖突并保障海洋健康,DNV最近從挪威研究委員會獲得了880萬挪威克朗的資助,用于開發MARine CO-existence scenario building(MARCO)工具箱,旨在通過在海洋空間規劃和海洋產業發展項目中引入生成共存情景的新方法,為海洋利益相關者建立共同的知識基礎。
挪威的Utsira Nord海上風電許可區將作為案例研究之一。合作伙伴包括海上風電開發商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SalMar Aker Ocean、挪威海洋研究所和挪威漁民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