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號”氣田完成遠程遙控生產改造與調試工作,已具備在臺風期間實現連續安全穩定生產能力,成為世界首個具備遙控生產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4月10日,中國海油對外宣布,我國向全面建成超深水智能氣田邁出關鍵一步,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海洋能源開發領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日前乘坐直升機,來到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東南海域150公里外的“深海一號”氣田。只見蔚藍色大海上,明黃色的“深海一號”能源站猶如一座鋼鐵“巨無霸”,穩穩矗立在波涌浪急的海面上。
“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復雜海況下保持生產(3月12日攝)。謝集瀟攝 “‘深海一號’能源站,年產氣量超30億立方米,直接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天然氣供應。”“深海一號”氣田總監宋金龍說,這個氣田最大作業水深超過1500米(國際上定義1500米為深水與超深水的分界線),采用“半潛式生產平臺+水下生產系統+海底管線”模式開發,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這里生產的天然氣,從海底到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家里的灶頭,‘旅途’只需要1天”。
宋金龍表示,“深海一號”氣田所在海域夏秋季節臺風多發,停產復產流程極其復雜,防臺風壓力特別大,“投產以來先后遭遇5次大的臺風,各項損失折合人民幣高達2.5億元”。為最大程度減小臺風期間天然氣供應對下游用戶的影響,淺水海上氣田在人員躲避臺風期間可采用遙控生產模式保持油氣開采設備運轉,但超深水半潛式平臺由于所處環境更為復雜、控制變量更多,在國際上尚無實現臺風條件下遠程遙控生產的先例。
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力介紹,中國海油技術團隊通過計算和建模分析風暴條件下平臺總體性能和系泊系統強度、立管和臍帶纜狀態、船體結構整體強度等相關情況,確定了平臺抗風暴吃水安全范圍等關鍵指標和涉及超過270套相關設備的改造調試方案,推動建設陸上終端智能監控、基地生產運營中心等配套設施,成功實施了遠程監控測試和惡劣海況條件下的遙控生產測試,確保了“深海一號”能源站在臺風中能夠“穩得住”、油氣生產控制在惡劣氣候條件下“不掉線”,達到了12級臺風條件下的遙控生產設計預期。
“在實現遠程遙控生產的基礎上,‘深海一號’同步開展了多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探索,努力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超深水智能氣田。”李力說,“深海一號”不僅立足自身建立了覆蓋平臺和水下的立體安防系統,打造了各類設備互通互聯的“5G+工業互聯網”平臺,而且瞄準深海油氣資源開發過程中遇到的世界級技術難題,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正成為一個大型的海上科研綜合實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