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國石化的長距離輸氫管道被納入了國家規劃。
這既是我國首條長距離輸氫管道,也是首次被納入國家規劃的輸氫管道。
這條管道自內蒙古烏蘭察布開始至北京燕山結束,全長400多公里,一期運力10萬噸/年,預留50萬噸/年的遠期提升潛力。
像這樣的氫能大工程在內蒙古還有很多。比如,中國石化在內蒙古就有兩個綠氫項目。其中之一就是烏蘭察布新能源項目,規劃建設規模254.6萬千瓦(其中風電174.2萬千瓦、光伏80.4萬千瓦),計劃投資205億元。
該項目制氫能力達到10萬噸/年,屆時產生的氫氣將通過這個長輸管道送到北京燕山。
而另一個就是不久前中國石化在鄂爾多斯開工的,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綠氫耦合煤化工項目。
這個項目包括風能及光伏發電、輸變電、電解水制氫、儲氫、輸氫五部分,總投資約57億元,投產后年制綠氫3萬噸。
其實,在內蒙古開發氫能的企業還有很多,這其中不乏央國企和細分領域的領先企業。
中國石油、中核、國家能源集團、中煤等企業也都在內蒙古有制氫計劃,并且年制氫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京能、深圳能源、申能等地方能源國企,亦有體量可觀的布局......
另外,像晶科科技、龍源電力、國富氫能等企業也都在內蒙古布局了綠氫項目。
根據內蒙古太陽能行業協會數據,截至2023年初,內蒙古自治區累計批復4批風光制氫項目31個,其中并網型27個,離網型4個。
這些風光制氫項目合計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配套新能源1315.25萬千瓦,其中光伏466.9萬千瓦、風電848.35萬千瓦,配建儲電13.5萬千瓦時、儲氫21.6萬噸,年制氫能力53.189萬噸。
并且,在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已披露的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清單中,已經有超過20個項目計劃2023年開工,大部分項目將計劃在2024年投產。
大量的項目開工,產能開始增長,內蒙古也迎來了綠氫發展元年。
首先就是內蒙有豐富的風、光資源,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電力,并通過電解水制取大量氫氣。
資料顯示,內蒙古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千瓦,約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占全國的21%。
不僅如此,內蒙古新能源裝機近幾年也是大幅增長。2022年,內蒙古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建設6類市場化應用場景項目3000多萬千瓦,發電1300多億度,超過三峽工程一年的發電量。
大量的新能源項目為內蒙古發展氫能產業提供了很好的前提。
再就是內蒙古有很多的新能源企業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這些企業涵蓋了風光氫儲等4個主要產業鏈。比如風電企業中有金風科技、上海電氣、明陽等風電整機企業和中材、鑫源盛中電科耀等零配件企業入駐內蒙。
同時,內蒙古還在聚焦風光氫儲4條重點產業鏈,一體推進新能源開發與裝備制造、運維服務等協同發展,著力打造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還先后引進了30余家“鏈主”頭部企業。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內蒙古作為風光資源大省是距離東部經濟中心最近的,具有地理優勢。尤其是烏蘭察布離北京僅有354公里長,更方便將氫氣運輸到用氫終端。
氫氣的運輸也是阻滯氫能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常用的形式是長管拖車運輸,這種形式更適合較短的距離。當進行長距離的運輸時,這種形式運輸產生的成本還會大幅上升。
這種情況之下如果用管道運輸的話成本會大幅降低,安全風險也小。所以,管道運輸是長距離情況下最有效率的氫氣運輸方式。
中國石化的長距離輸氫管道的建設將有助于綠氫消費半徑和銷量的擴大,也會帶動氫氣供給的增加。
管道建成后將有助于京津冀地區現有的化石能源制氫及交通用氫,緩解綠氫供需錯配的問題。
內蒙古能夠更好地發展氫能還得益于一直以來堅持不懈的大力支持推進新能源產業,并曾多次發布文件鼓勵支持產業發展。
比如2022年在《推動全區風電光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促進氫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實施意見》《蒙西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行動方案(1.0版)》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持續加大新能源項目建設力度。
集眾多優勢與一身,“氫”裝上陣的內蒙古今年跑出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