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特斯拉成立的第20個年頭,自成立開始,特斯拉便以為人類提供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作為使命。不可否認,特斯拉已經成為新能源車企中的標桿,但其實特斯拉的目標和布局遠不止于此,儲能已成為其未來宏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久前,特斯拉公布的“秘密宏圖”第三篇章中,便將目標設定為全面轉向可持續能源,2050年前實現能源100%可持續,而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
這個計劃很快就得到了實施。4月9日,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簽約儀式在上海舉行,標志著特斯拉首個海外儲能電池超級工廠落地中國,再一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這是繼生產電動汽車的上海超級工廠之后,特斯拉在中國建設的第二大工廠。該儲能超級工廠計劃生產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工廠計劃于2023年第三季度開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產。初期規劃年產商用儲能電池可達1萬臺,儲能規模近40GWh,未來將面向全球市場供貨。
megapack外形、尺寸近似集裝箱貨柜,可存儲能源并供能,主要服務于公共事業項目和大型企業客戶。有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特斯拉在上海投產megapack有可能改變全球儲能產業格局,甚至繼電動汽車之后帶火另一個超級賽道。
儲能是特斯拉的又一增長點
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力建設規模越來越龐大,為克服其可持續差、發電不穩定的問題,儲能行業近幾年迎來了建設熱潮。當前,全球儲能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特別是儲能電池,增長速度異常迅猛。據研究機構EVTank近日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顯示,2022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159.3GWh,同比增長140.3%。
事實上,早在2015年,特斯拉便開始布局儲能項目——Powerwall。2016年,特斯拉收購了光伏龍頭SolarCity,并于當年推出升級版的Powerwall2和Powerpack2。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了Megapack大型儲能系統,迅速成為市場龍頭。2022年,特斯拉將Megapack產品全線升級為磷酸鐵鋰方案,完善了儲能板塊的整體布局。目前, Powerwall和Megapack是特斯拉主要的鋰離子電池儲能產品。Powerwall是將能源存儲在家庭或小型商業設施中;Megapack則為商業、工業、公用事業和能源生產客戶提供儲能解決方案。
在特斯拉的儲能產品中,Megapack電池是世界范圍內最受歡迎的產品。據悉,Megapack可支持千兆瓦時規模的低成本、高密度公用事業項目,靈活性是該電池的一大特點,可隨時與電池模塊、逆變器和溫度系統集成安裝,幫助電網更加穩定、可持續。
目前,Megapack主要銷售地區為美國(63%)、澳大利亞(23%)、英國(5%)等商業模式成熟的海外大型儲能市場。據特斯拉官網數據顯示,Megapack目前的總裝機量已經超過5GWh。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能源版圖的擴展,正在持續拉動特斯拉的業績。2022年,特斯拉營收超800億美元,雖然汽車板塊貢獻八成,但能源板塊(儲能、光伏及其他)成為了特斯拉增長較快的業務板塊。據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特斯拉能源板塊營收39.09億美元,同比增長達40%,特別是第四季度,能源板塊營收13億美元,同比增長90%。而能源板塊業績的增長,得益于特斯拉儲能業務的大幅提速。
馬斯克在財報會上表示:“特斯拉在儲能業務上取得了歷史性的增速,并在持續加速中。”財報顯示,2022年特斯拉儲能業務裝機量為6.5GWh,同比增長64%;其中,四季度裝機量達2.5GWh,同比增長高達152%。據悉,特斯拉Megapack產能增幅已經超越汽車產能增幅。
裝機量的大漲以及后續的表現,使得特斯拉的儲能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此前,特斯拉僅有2021年建立的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萊思羅普市的一家儲能超級工廠,而據官方透露,這座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四季度,產能嚴重不足。因此,作為加州工廠Megapack產能的擴充,在上海建立儲能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勢在必行的重要布局。
一個超級賽道浮出水面
近兩年,在雙碳經濟、綠色增長的指引和驅動下,儲能賽道前景火熱。根據《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的數據,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37.2吉瓦,年增長率為15%。
大環境向好的背景下,megapack等新型儲能方式逐漸流行起來。近三年來,新型儲能累計裝機保持高速增長,年增長率均超過60%,2022年更是創下新高,達到了80%。
毫無疑問,龐大的中國市場是全球儲能市場發展的主力軍。據統計,2022年在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中,中國占四分之一,年增長率為38%。同時,以鋰電池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在中國新增7.3吉瓦/15.9吉瓦時,占比36%,位列全球第一。
從統計數據足以看出,中國鋰電池儲能產業正在飛速擴張。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和ev tank的預測,2025年中國儲能電池裝機容量將達到276.8吉瓦時,占全球近45%。目前,國內傳統鋰電池的龍頭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等,在儲能方面都有所布局。
近兩年,國家及地方政府頻頻發布新能源配儲鼓勵政策,朝夕之間,我國儲能行業迎來爆發期。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印發重磅文件《“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到2025 年,我國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所以,2022年也被稱為我國商業化儲能發展的元年。
4月7日,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ESIE2023)在北京開幕,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當前儲能已成為國際熱點研究方向和產業布局重點,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全球儲能技術路線不斷突破,政策導向不斷改善,儲能產業裝機量快速增長。業內人士均看好國內新型儲能市場未來增長空間,2023年我國儲能產業將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會上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指出,2022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規模達7.3 GW/15.9 GWh,創歷史新高,功率規模同比增長2倍,能量規模同比增長2.8倍,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預計在保守場景下,2027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97.0GW,2023年—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9.3%;在理想場景下,預計2027年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138.4GW,2023年—2027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60.3%。
可以肯定的說,國內各項儲能政策落地情況以及商業化路徑已愈發清晰,助推更多企業涌入儲能藍海市場。除了比亞迪、華為等行業巨頭,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等企業近日陸續宣布發力儲能熱管理領域,四川長虹也宣布在新型鈉離子電池體系等能源領域嘗試突破。
國聯證券研究并表示,當前海外儲能市場需求旺盛,借助特斯拉儲能業務的全球渠道,可以帶動產業鏈相關優質企業深度參與海外市場,加速我國儲能企業出海進程。2022年國內儲能企業業績呈“爆發式”增長,據海關總署統計,去年前8月,我國鋰離子儲能電池累計出口299.26億美元,同比增長82.97%。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占領全球儲能電池市場的前三。未來,海外市場仍是國內很多儲能企業布局的重點。
“鯰魚”將如何攪動行業?
特斯拉又一座超級工廠落地臨港,不禁讓人回想起2019年特斯拉首次與上海“牽手”的場景。這一次,公眾關心的是,特斯拉為何選擇在上海二度設廠?特斯拉的儲能工廠又會在行業內激起什么樣的浪花?
從供應鏈端看,特斯拉看中的正是中國市場世界領先的電池供應鏈體系。在該體系下,特斯拉可以有效提升其 Megapack 鋰離子電池單元的產量,同時降低成本,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全球儲能市場需求。
從營商環境看,上海和臨港新片區在過去幾年為特斯拉的全球發展提供了優質營商環境,其上海超級工廠實現了超過95%的產業鏈本土化率,為特斯拉的業績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也將助力上海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反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神速,成為特斯拉首座海外整車超級工廠。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交付超過71萬輛電動汽車,成為特斯拉全球市場主要的出口中心。此次特斯拉在上海再設儲能新廠,是全球企業看好中國市場的一個縮影。特斯拉與上海的再度合作,也向世界印證了“中國制造”的強大能量。
特斯拉入局還將推動本土儲能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以臨港為核,上海正在打造全球動力之城。臨港新片區已經引進了以瑞庭時代、杉杉科技、錦源昇為代表的儲能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布局。臨港方面表示,未來臨港還將通過政策規劃、舉辦中國儲能大會等重大活動,加快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集聚,打造上海乃至全國新能源和儲能的產業集群新高地。
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總經理助理黃志峰指出,上海能為鋰電池儲能提供良好的應用場景。首先上海用電量巨大,電網調峰需求也相應很大;其次,上海地勢差較小,抽水蓄電方式較難推行,鋰電池儲能應用潛力巨大。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處長陸瑜也表示,臨港打造的開放型產業大集群囊括行業豐富,新能源產業發展成熟,可以較好地支撐儲能產業應用。
有國內儲能企業負責人分析認為,“特斯拉Megapack工廠落地上海,對于中國儲能行業而言‘利大于弊’。一方面,與諸多To B的國內儲能廠商不同,特斯拉是一個消費品牌,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國內普通消費者對儲能行業的認知,有利于儲能概念在輿論場上的進一步升溫,從而帶動資本市場關注度的提升。”以特斯拉的實力,一定會倒逼中國企業向其看齊,注定存在鯰魚效應。盡管短期來看可能對中國企業構成壓力,但外資進入一定會加速中國儲能市場的成熟。
結語
長期以來,新型儲能成本較高、盈利困難,是國內儲能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而特斯拉在儲能業務的擴展,在一定程度上會為國內企業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和借鑒。對正在摸索著過河的國內企業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臨港建設第一座工廠時,業內將之稱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條“鯰魚”。如今這條“鯰魚”扭頭轉向儲能賽道,會在中國儲能市場掀起怎樣的波瀾,值得我們后續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