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杜祥琬院士表示,要積極提高生物質能的戰略地位,提高對生物質能的認識,做好生物質能基礎性工作,在政策扶持下,積極發展技術,降本增效,創新產業模式,將分散的生物質能和有集中度的工業加工手段相結合,積極發展生物質能。
4月17日,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有機固廢資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裝備展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院士出席,并做《提高生物質能的戰略地位》的主題演講。“雙碳目標宣告了中國綠色轉型的決心和雄心,標志著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發展模式開始落幕,新的發展范式的興起將創造人類新的現代化模式,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可持續的綠色繁榮。”在論壇上,杜祥琬院士在演講中表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的基本方向之一,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家族的重要成員。
杜祥琬院士表示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生物質能潛力巨大。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我國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基礎是豐厚的。生物質資源年產生巨大,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林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多種資源。根據《3060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生物質能的開發潛力約4.6億噸標煤,目前實際轉化為能源不足0.6億噸標煤,占比較小。
杜祥琬院士指出,我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與國際相比仍有差距,生物質能潛力仍需開發。國際能源署認為,2040年生物質發電可以占到40%—67%,其中供熱占比15%—20%,到2060年生物質占終端能源17%。當前,在瑞典生物質能占一次能源比例達到34%,通過“生物柴油+生物氣+發電”的方式貢獻的碳減排量約在25%左右;在瑞士垃圾就是能源,生活垃圾發電廠中每4噸垃圾就約等于1噸石油的能源量。相比而言,我國生物質能仍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杜祥琬院士談及生物質能的利用技術時,表示生物質能的固體成型燃料技術、液體燃料技術、氣化技術、發電都可以替代燃煤利用。同時強調通過生物質制造有機化學品,可替代化石原料制造,推動生物基經濟的發展。生物化工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新的發展領域、新的增長點,可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生物質能是唯一可以以發電、非電利用多種形式或固、液、氣各態多種形態對能源作出貢獻的非化石能源。生物質能具備調峰作用,在未來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中是一支穩定、連續、易操作的基荷,一定程度上彌補太陽能、風能供能不穩定的波動。生物質能具有非能源形態,有經濟效益的利用。
杜祥琬院士對當前生物質能產業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要提高對生物質能的認識,提升生物質能在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地位。生物質能是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如僅是原始形態利用會有污染,但工業化的利用不會帶來污染。生物質能是可多種形態利用的,穩定、可連續供應的能源。要認識到生物質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氣候效益(助力碳中和),應提升至風、光、地熱一樣的地位,制定發展戰略。
第二,生物質要把基礎性工作做好。應做好生物質能的基礎統計,摸清理順生物質能、生物質的數據,并形成幾類典型的企業樣板項目,便于其它企業參考學習。第三,要改進技術、提升轉化率,降低成本,政策上有扶持力度扶持發展。在政策扶持下,通過技術創新改造,提升生物質能的轉化效率,通過降本增效,來促進產業整體高質量發展。
第四,采用多元全產業鏈的利用模式開發生物質能。通過能源化的綜合高效利用模式、就近收集和加工的分布式利用模式、集中推進循環經濟模式以及分散源到集中的工業加工全產業鏈模式作為樣板,創新產業模式,健全輸出體系,把分散的生物質和有集中度的工業加工手段結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并且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