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歐盟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歐洲綠色協議”,希望能夠在2050年前實現歐洲地區的“碳中和”,通過利用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抑制氣候變化等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經歷了新冠疫情、能源危機后,實施歐洲綠色協議所需要的巨大投資成本,正在使歐洲各國的立場和主張發生著轉變,持續不振的經濟增長疲軟和下行風險使這些綠色政策的推行面臨爭議和阻力。
綠色政策暴露現實問題
在過去的兩年里,歐盟提出了30多項旨在實現綠色目標的規定。近期,歐盟發布了與減輕能源危機和中、美貿易競爭影響相關的緊急規定,著力推動歐洲實現氣候中和。這給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并導致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其他國家領導人呼吁歐洲放慢綠色轉型步伐。
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消除歐盟“綠色協議”中可能對其民眾產生負面影響的部分。歐盟官員擔心,此舉為那些尋求軟化氣候協議的國家開了先例,可能會阻礙提案的整體進程,并波及2050年凈零排放的實現。
CEPS智庫的高級研究員Christian Egenhofer指出,氣候政策正在影響住房、交通或食品等民生要素,這使氣候政策更具爭議性,也更容易受到國內政治風險的影響。歐盟正與美國就《通脹削減法》陷入爭執,與此同時,歐盟尋求減少對中國清潔能源材料和技術的依賴,這些材料和技術對綠色轉型至關重要。
在政治層面上,歐盟氣候計劃的巨大成本擺在眼前,估計需要4700億歐元的額外投資。隨著明年歐洲議會選舉的臨近,官員和議員們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但“氣候政策是社會的一種負擔”這種認識正在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加深。
歐洲各國對此態度各異,總體仍基于各國經濟現狀及貿易發展需求進行決策。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呼吁暫停實施新的歐盟氣候法規,他認為暫停環境限制將有助于歐盟企業繼續在本土的生產。比利時首相德克羅雖然贊揚了綠色協議,但仍表示要謹慎實施,在牢記碳減排首要目標的同時,也要考慮行業產業發展,并呼吁暫停引入保護自然相關的歐盟立法。
彭博社指出,“對《綠色協議》精神造成最大損害的可能是德國”。今年年初,德國在最后一刻否決了歐盟的內燃機禁令,德國的汽車行業有大約78.6萬名雇工。作為老牌制造業強國,雖然保時捷和寶馬等品牌定義了內燃機時代,但德國的電動汽車卻舉步維艱。2023年第一季度,比亞迪超過大眾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汽車品牌。比亞迪的一款暢銷電動車型價格約為大眾ID3的三分之一,但續航里程更長,也能更好連接第三方應用程序。
5月初,法國阻止了一項關鍵可再生能源改革法規的通過,該法規被視為綠色協議的關鍵部分——在歐盟氣候戰略中核能究竟該置于何地。歐洲議會也出現了關于放緩綠色轉型的爭議,議員們近日建議削弱一項關于工業排放的提案。歐盟委員會的氣候主管Frans Timmermans多次表示,推進轉型發展、調動公共和私人資金將是極其困難和復雜的,不采取行動只會在日后付出更大的代價。
在明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之前,歐盟正在努力完成立法,其中包括兩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自然法案——各國恢復受損自然棲息地的約束性目標,以及到2030年將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的目標。但在閉門談判中,各國正在尋求對自然恢復法進行一長串修改。丹麥和荷蘭等國希望修改法律,以確保仍能在正在恢復自然的地區建設風電場等基礎設施。
轉型短期前景困難重重
自俄烏沖突發生以來,能源供給不足將價格成本傳導至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今年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1%,歐盟統計局公布歐元區4月通脹率為7.0%,結束了連續5個月的下降趨勢,能源價格上漲導致企業成本高企的因素仍在產生影響。一些研究機構預測,歐元區的通脹率可能在2024年底才能回歸正常水平,在此之前,歐洲綠色政策的立法、實施勢必受到關鍵的經濟因素的掣肘。
除了充滿分歧的內部環境,歐洲的綠色轉型發展還面臨著來自外部的挑戰。2022年,美國不僅取代俄羅斯成歐洲最大的原油供應國,其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實行單邊貿易保護,可能會促使歐洲的高耗能制造業以及新能源企業遷出。該法案將在未來十年為北美的清潔能源項目提供約3690億美元的補貼和稅收抵免,促進清潔電力生產并大力發展交通電氣化、碳捕獲、清潔氫等新興清潔能源技術,這給歐洲工業化的綠色發展造成了壓力和恐慌。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荷蘭貿易和發展合作部長Liesje Schreinemacher近日指出了歐洲綠色轉型對中國供應鏈的巨大依賴。國際能源署公開報告指出,與傳統能源不同,中國在光伏供應鏈的上游環節也占據主導地位。光伏制造中需要用到的關鍵礦物,采掘與冶煉集中于中國。中國供應了太陽能光伏產業中使用的絕大多數鋁、銻、鎘、鉬、碲、錫和鋅,并在銅精煉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由于中國企業在清潔能源領域關鍵原材料(如光伏)、礦產加工能力的主導地位,西方經濟體既要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又要監督國內對太陽能和汽車電池等清潔技術需求的增長。
繼去年經歷能源危機風波后,雖然歐洲市場能源轉型仍處于全球前列,但歐洲是全球能源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區域,存在風電、水電供應鏈依賴度高,核電發展爭議較大等具體問題。5月16日,歐盟正式發布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根據法案的最終版本顯示,歐盟國家將最終確定一個新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到2030年使歐盟42.5%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但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預計到2027年,歐盟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生產中的份額將遠低于歐盟的預測。
去年12月,歐盟簽署了一項500kV黑海海底電纜建設的協議,據稱,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將通過這條電纜向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市場供應綠色電力。但有專家表示,該項目存在成本效益和既定環境目標的實際可行性的爭議。有匈牙利環保人士指出,該項目存在不確定性且在經濟上可行性較低。目前,阿塞拜疆90%以上的能源來自不可再生能源,雖然電纜未來的能源來源應來自于里海的風力發電場,但到目前為止這些電廠還未動工。有傳言說格魯吉亞也具有水力發電潛力,但當地環保人士警告稱,格魯吉亞的發電能力長期以來被過分夸大。格魯吉亞的河流由北極冰川形成,由于氣候變化,冰川正在減少,無論是滿足國內需求還是外送電都存在現實問題。
即年初在電力市場改革問題上產生分歧后,歐盟各國對待核電的態度涇渭分明。2022年法國核電頻出問題,但法國近期仍就核電是否納入可再生能源與歐盟博弈,在歐盟現有的成員國中,近一半有在役核電。為力挺核能,法國日前舉辦了一場“歐洲核聯盟”會議,呼吁建立獨立的歐洲核供應鏈以及促進歐洲的核工業復興。德國于今年4月關閉了最后三座核電站。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奧地利、西班牙、盧森堡、丹麥等國家認為,核能應該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目標之外;而法國、芬蘭、意大利等國則認為,應該鼓勵各國使用基于核能生產的氫氣。6月19日,“歐洲核聯盟”還將舉行新一輪會議,歐盟委員會要求“歐洲核聯盟”起草一份有關項目性質的聯合文件。
歐洲的綠色轉型發展和氣候目標雖然充滿雄心,但目前來看,短期內其“天時、地利、人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和挑戰。動輒變幻的國際形勢、地緣關系,各國經濟、產業發展的各自訴求,歐洲綠色轉型仍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