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池企業、光伏制造商主動降碳,紛紛向水電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轉移。但若水電本身的能源屬性不明,或被認定為非綠色電力,那么,企業眼中香餑餑的水電將不再具備零碳優勢。
“一般認為,水電就是綠電,但解讀《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發現并不確定。風電、光電毫無疑問是綠電,但水電在兩可之間。希望在國家層面進行對話,進一步明確哪些電是綠電,給產業指引作用。”日前,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凱公開表達對電池產品出口的擔憂,立即引發行業熱議。
如其所言,去年3月10日,《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在歐洲議會投票表決通過,該法規相較于歐盟原《電池指令》增加了碳足跡等要求,并由“指令”變為“法規”。明確電動汽車電池與可充電工業電池計算產品生產周期的碳足跡,未滿足相關碳足跡要求的,將被禁止進入歐盟市場。不僅歐盟,韓國、美國等國家對電池、光伏組件為代表的新能源產品也提出了碳足跡核算和認證的要求。
當前,我國在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領域已取得先發優勢,出口勢頭正盛。碳足跡管理已然成為企業出口過程中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近年來,電池企業、光伏制造商主動降碳,紛紛向水電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轉移。但若水電本身的能源屬性不明,或被認定為非綠色電力,那么,企業眼中香餑餑的水電將不再具備零碳優勢。
出口難度增加
碳足跡管理勢在必行
碳足跡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在地球大氣中濃度總和。做好碳足跡管理既是踐行“雙碳”目標的內在需要,也是企業出口的外在要求。
今年10月1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俗稱“歐盟碳關稅”)也將開始試運行,涉及鐵、鋼、水泥、鋁、化肥、電力、氫氣及其特定條件下的間接排放。根據規定,若進口商要將歐盟碳關稅涵蓋的產品進口到歐盟,需要向歐盟有關主管部門申報進口產品的數量、經認證的含碳排放量等信息。碳排放量超出上限就要繳納碳稅,若產品生產地碳定價低于歐盟碳價,就要購買CBAM憑證補足差額。
目前,我國碳價相比歐盟碳價存在較大落差。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年內成交均價為50—60元/噸,歐盟碳市場平均碳價為81歐元/噸,今年更是一度突破100歐元/噸,兩個地區的碳價價差十倍有余。如果以碳關稅的標準對來自中國的產品收稅(補足差額),國內企業出口歐洲的成本將急劇上漲,直接影響中國出口企業的成本測算、產品定價,乃至企業競爭力。
歐盟是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我國超過一半的光伏組件出口歐洲市場。今年一季度,我國鋰電池出口額為1097.9億元,同比增長94.3%,基于電動汽車高補貼、海外儲能市場需求爆發,歐洲正成為我國電池產業新的增量市場。
“碳足跡要求相當于設置了一道新門檻。”業內認為,電池、光伏組件雖然還沒有納入歐盟碳關稅覆蓋范圍,但其原材料涉及鋼鐵、鋁等碳關稅覆蓋的門類,預計未來也會被納入其中,這將增加我國相關產品的出口難度。
遠景動力執行董事趙衛軍此前算過一筆賬:以一個100度電池包為例,制造階段的碳排放在5噸左右,按100歐元的歐盟碳價計算,其出口面臨的碳成本在500歐元左右(折合人民幣3800元)。
西南零碳產業集聚
水電綠色屬性非常明確
電池、光伏組件碳排放主要來自上游制造環節,使用綠電生產是降低碳足跡最直接的途徑。
四川水電發電量占該省總發電量的85%,與之相鄰的云南、貴州,也是我國水力發電的主力地區。近年來,光伏企業、電池廠商紛紛向西南地區轉移,希望使用零碳的水電降低碳排放。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光伏企業有5戶落戶四川;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先后在四川投資建廠。2022年,四川動力電池產量高達83吉瓦時,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6(約17%)。云南也在加快速建設工業硅和電解鋁基地。貴州則布局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亮出“電動貴州”新名片。
相比風電,水電技術更為成熟,企業生產只需采購網上電量即可獲得,不需要新增光伏或風電的投資。“我們在投資成都基地時考慮了水電的綠色和價格優勢。”億緯儲能總經理陳翔向《中國能源報》記者坦言,若水電綠色能源屬性不明,將直接抬高企業使用綠電的成本。
那么,綠電是否有清晰明確的評價標準?國內某能源研究所專家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簡稱“綠證”)是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憑證,根據規定,綠證核發范圍覆蓋包括水電在內的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也就是說,水電的綠色電力屬性在我國是被認可的。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原副秘書長張博庭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國際社會對水電開發(水庫大壩)的生態作用的確存在過爭議。不過,在2002年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上,到會的192個國家領導人達成共識:在世界上各國都在鼓勵發展各種可再生能源來減緩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呼吁全球能源供應多樣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額。至此,大型水電被明確認定為綠色可再生的清潔能源。“若歐盟不認可水電是綠色電力,將站不住腳。”
歐盟有條件認可
具體操作細節有待明確
水電是綠色電力,問題癥結出在標準互通和計算方式上。
博萃循環董事長林曉向《中國能源報》記者指出,歐盟可再生能源電力證書是覆蓋水電的,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里也明確包括水電。國內綠電交易目前只覆蓋光伏和風電兩種發電形式,操作層面水電尚未納入其中。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批復的《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工作方案》相關要求,以風電、光伏發電企業上網電量為主,條件成熟時,可逐步擴大至符合條件的水電。
某電力交易中心研究策劃部主任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業內多次呼吁將水電納入全國綠電交易、綠證交易范疇,體現水電綠色屬性和工商業企業清潔用能價值。
事實上,風電光伏在歐盟也是有條件認可的。“目前,綠證主要記錄買方認購時間、數量等信息。買方在認購后,如何使用、電量何時視為用盡使得綠證失效、綠證注銷等狀態都無法追蹤,因此存在不確定性。”基于此,林曉指出,無論歐盟的碳關稅或是《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都還未明確綠證的作用,即企業是否可以通過購買綠證的方式來抵消碳排放。國際可再生能源電力證書具有獨立的追溯系統,與國內綠證系統的標準和機制不一樣,所以理論上,兩個獨立的系統無法互通。
我國綠證交易、綠電交易與碳交易還存在重復計算問題。“歐盟在計算間接(用電)排放時會套用一個中國電網的平均排放強度,但電網排放因子并沒有排除已經被購買的綠電。換而言之,1度綠電可能賣了兩次以上。”中創碳投首席科技官唐進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碳關稅實施將分兩個階段,到2025年之前,只需提交產品碳排放數據、生產國承擔的碳排放成本等證明材料,還不需要為此繳納費用。2026年才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今年才開始填報數據信息,具體操作細則還沒有明確。”
完善國內綠證制度
積極和國際社會溝通對接
考慮出口企業應對歐盟碳關稅訴求,有必要未雨綢繆做好應對。
上述問題已經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已明確,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在國家能源局2023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介紹,國家能源局將推動完善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制度,明確綠證的權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主導性,擴大綠證核發和交易范圍,拓展綠證交易平臺,推動綠證核發全覆蓋,做好與碳市場的銜接。進一步明確綠證核發、交易的具體操作方式。
“先把綠證交易機制做好,把核發、交易、認證體系建立起來。做好自己,為國內用電用能企業做好服務的同時,也可以影響國際標準向我們主動靠攏。”上述專家指出,應對碳關稅當務之急是練好內功,捋順國內碳市場和綠電、綠證機制,并積極和國際社會對接,提升我國綠證的國際認可度和公信力。
碳足跡核算清楚,才能減明白。林曉指出,企業要加強碳排放管理,完善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及數據質量,做好合規準備,由被動變主動,并積極關注國際法規動態,加強對顯性及隱形法規的識別及應對。與此同時,頭部企業要積極引領產業鏈企業上下協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以減少信息不對稱及政策誤判。
“為了避免重復計算,若綠電已用于降低買家碳足跡,這部分的電力就應該從電網排平均排放因子計算中剔除。”唐進指出,生態環境部每年會公布全國電網平均排放因子。理論上,計算覆蓋范圍越小,相應的電網排放因子越接近單位電力實際間接排放。四川、云南等地建廠的企業,可以考慮尋求政策支持,推動省級或區域建立更加體現地方綠色電力優勢的電網排放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