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能源已成為全球主要海洋國家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
▲三峽大豐海上風電場。鹽城市發改委/供圖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向。其中,海洋作為地球地表面積最大的能量場,海上新能源已成為全球主要海洋國家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
11月21日,在鹽城召開的2023中歐海上新能源發展合作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海上風電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各項新技術與產業的不斷完善,未來有望成為沿海地區新增能源供應的重要力量。
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海上風電對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具有巨大潛力。一方面,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力更穩定,發電量也更大,具有多重優勢;另一方面,海上風電場能盡可能地建立在靠近沿海的負荷中心,為電力系統提供更加穩定、有價值的能源。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上風電規模不斷擴大。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海洋能源處副處長劉霄提供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約3189萬千瓦,裝機規模已連續兩年穩居全球第一,超第2至5名國家海上風電并網總和,已并網項目基本位于近海海域。2019-2022年,我國海上風電利用小時數逐步上升,今年1-9月達1797小時。“從各省情況來看,我國10省擁有并網裝機,廣東、山東、遼寧、江蘇、浙江、福建6省并網規模均超百萬千瓦。”
由此可見,我國海上風電在技術裝備、運行維護水平上均有提升并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在能源轉型的背景驅動下,各國也越來越重視海上風電發展,并進行積極布局,國際間合作密切。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預計,到2030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近500吉瓦。這意味著海上風電大有作為,也仍需進一步加強國際間合作。
經濟效益不斷凸顯
從整機制造、基礎施工、風機吊裝等關鍵生產制造與施工環節的產能來看,我國已形成支撐年新增建成并網規模超過千萬千瓦的海上風電產業鏈。劉霄介紹,在技術方面,我國海上風電機組大型化快速發展,海底柔性直流輸電和升壓站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基礎安裝技術持續創新。“目前,最先進的自升自航式一體化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白鶴灘’號在平潭外海完成了全球首臺16MW風電機組的吊裝,吊裝高度達150多米。”
在成本方面,我國海上風電投資下降趨勢明顯。“近年來,近海風電場造價范圍在1萬元/千瓦-1.2萬元/千瓦,在山東、江蘇等建設條件較好區域個別項目招標價格低于1萬元/千瓦。深遠海風電場、漂浮式風電場造價則逐步提升,分別在1.2萬元/千瓦-1.5萬元/千瓦和2.3萬元/千瓦-3萬元/千瓦。”劉霄進一步表示。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亞太區研究主管阿里·伊扎迪·納賈法巴迪看來,中國海上風電的風機制造商比西方的整機制造商有成本優勢,其風機成本比世界低1/3左右。“可以看到,中國的制造商提供了更有價格競爭力的成本,助力了全球風電行業的發展。隨著全球市場大幅增加,制造能力也不斷增長,而這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于中國的制造商,這也意味著中國制造商有機會服務全球市場。”
深遠海發展是方向
當前,世界各國紛紛提出海上風電發展目標,未來全球海上風電發展潛力巨大。而從國際經驗來看,從近海走向遠海,將是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
“從全球來看,風能在離岸較遠區域資源豐富,加之近海地方人類活動較為頻繁,風電開發需要遠離這些區域,海上風電走向深遠海是必然。”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院副院長陳曉峰介紹,目前全球深遠海風電正步進入商業化開發階段,已建項目主要分布于歐洲和中國,中國已開展了柔性直流輸電、漂浮式風電機組和基礎的試驗示范項目。
“當前,深遠海海上風電管理辦法未出臺,用海審批流程也未明確,深遠海海域開發建設難度大。”劉霄認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完善將是支撐未來海上風電健康發展的關鍵,如推動海上能源島示范,加大海上柔性輸變電應用等。“實現大容量深遠海海上風電輸電送出,柔性直流、低頻交流等柔性輸變電技術將成為關鍵,應進一步加強研究并開展示范應用,引領我國海上風電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