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具有發電、供熱、供汽等多種用途,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低碳轉型的關鍵能源品種,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核能產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正呈現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的態勢。如何在規模化發展的節奏中提升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核能行業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核電產業鏈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核工程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鵬飛就上述問題接受了《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
中國能源報: “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核能產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徐鵬飛: 作為全周期碳排放最小的清潔能源之一,核能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選擇。從電力系統安全穩定角度看,核電運行穩定且可靠、換料周期長,適于承擔電網基本負荷及必要的負荷跟蹤,可作為基荷電源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通過與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協同發展,共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對于優化能源整體布局、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當前核能產業正迎來重大戰略機遇期。
目前的發展挑戰包括:初始投資成本較高、建設周期較長、回收期較慢,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選址問題制約核電發展,需要加強選址規劃和管理,優化選址布局和方式;需要加強核燃料后處理和放射性廢物處置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可持續的核燃料循環體系。
中國能源報: “華龍一號”目前處于多基地多堆建設階段,如何立足批量化建設有效提升其安全性和經濟性?
徐鵬飛: “華龍一號”首堆建成后,很快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當前,工程建設的重點工作涉及技術、工藝上的創新優化,進一步推動數字賦能,加快數字轉型,同時通過經驗反饋、技術迭代推動“華龍一號”安全性、經濟性以及智能化水平提高,通過“華龍一號”產業鏈“鏈長”建設,有效整合資源,進一步提升“華龍一號”產業鏈的韌性,真正做到安全、自主、可控。
批量化建設不是技術的簡單復制,在“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過程中,中核工程發揮工程總承包優勢,以不斷提高安全性、經濟性和先進性為目標,加大研發力度,從強化和完善“華龍一號”主要的創新設計特征、提高單機組功率、提高機組可利用率、優化系統設計方案和配置、優化布置和土建結構設計、提高設備國產化率、優化電廠運行性能等方面著手,逐步推進“華龍一號”型號技術迭代升級,提升核電站的綜合能力。同時,以數字化賦能機組建設,不斷提升“華龍一號”經濟性與安全性。
中國能源報: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是工業領域的新命題,核電行業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
徐鵬飛: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核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化也將帶動核電全產業鏈整體升級。
為快速推進核工業數字化轉型,構建核工業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核工業數據要素價值的乘數效應,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深化核工業數據治理,加速核工業數據流通;二是打造核工業自主研發軟件生態,打造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工具;三是升級核工業數據及算力基礎設施。
中國能源報: 核電規模化、批量化建設的人才需求大,目前我國核電產業鏈哪些環節最應該加快人才培養?
徐鵬飛: 核電規模化、批量化建設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涵蓋從研發、設計、建設到運維、安全管理、乏燃料處理等各個環節。可以說,人才是核電事業的核心資源,是核能技術創新和核安全保障的關鍵因素,是核電產業發展和核電“走出去”的重要支撐,核電人才培養關系到我國核電事業的發展水平以及在國際核能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總體看,我國核電行業已培養了一批相對龐大的人才隊伍,在核電站設計、建設、運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核電項目增加,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飛速發展背景下,贏得科技競爭、國際競爭主動,說到底是如何贏得人才競爭。“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是要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形成人才競爭優勢,充分激發人才活力、釋放創新發展新動能,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匯聚力量。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核能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