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坦誠建言,凝聚共識。
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源”被提及12次,成為高頻詞。報告中提到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引發熱議。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向“新”而動,逐“綠”前行。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暢談能源產業升級之路,共同解析能源行業向“綠”向“新”發展的“密碼”。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對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部署。其中,“新質生產力”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成為熱詞,引發能源行業廣泛關注。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能源轉型升級。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表示,傳統產業改造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不僅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符合數字化、綠色低碳特點的新設備,也可以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運營模式更好地結合。
“我們的產業既有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也有傳統的紡織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不會忽視、放棄紡織業等傳統產業。”全國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繆漢根表達了類似觀點,“要一手抓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圍繞國家需要的產品、市場短缺的產品,加強科技攻關,突破國外壟斷,研發生產出更多高端新材料。另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去改造提升紡織業,讓傳統民生產業更好地服務老百姓。”
鍛造新質生產力,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強要跟上。
2023年,我國能源資源供應穩定,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等高端裝備研制取得長足進展;啟動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
得益于技術創新,我國新能源發電成本快速下降,過去10年光伏成本下降了90%,風電成本下降了50%至60%,為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打下了堅實基礎。
代表委員紛紛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創新放在核心的位置,做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毛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以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為載體,以改革來破題,走出一條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的新增長路徑,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一個企業的發展和行業的發展創新息息相關,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創新可以說已經融入我們的基因中。” 全國人大代表、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靜瑜闡述了她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目前公司研發的固液混合電池技術標準在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但我們不止步于此,很快將發布新的電池產品,有望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1000公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電黨組書記、董事長江毅表示,中國華電將圍繞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培育壯大以風電光伏新能源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延伸氫能、儲能、碳交易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產業鏈,打造華電綜合能源產業圈,大力推進數智化、人工智能與能源電力融合賦能,加快建設“數智華電”,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這不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也進一步凸顯了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就是要推動能源消費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并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要持續增強能源生產供應能力,提高自主保障水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可靠動能。立足我國資源稟賦,按照先立后破、通盤謀劃的原則,統籌推進新舊能源有序替代。發揮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強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對能源低碳轉型的支撐調節作用。
“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同時,要增強燃煤電廠的調峰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適應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表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呈現歷史性變化,總裝機達14.5億千瓦,在全國發電總裝機中占比過半,超過火電裝機。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成為新增裝機和新增發電量雙重主體。新型儲能、氫能等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近年來,新型能源體系逐漸建成,依賴化石能源的傳統發展方式正在轉變,這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勁新動能。”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說。
劉漢元介紹,2023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約216吉瓦,同比增長147%,占新增電力裝機的60.7%,光伏制造端產值超過1.5萬億元。目前,我國成為全球光伏產業第一大國,占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全國人大代表、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政濤看來,新型電力系統是新型能源體系在電力領域的具體體現,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當前,新型電力系統發展仍面臨著源網荷儲多種新業態迅猛發展,電力系統適應性亟待加強;煤電和新能源發展規模不匹配,電力保供難度進一步加大;分布式新能源規模爆發式增長,系統負擔加重調峰困難;負荷管理機制不健全,電力用戶“主人翁”作用未充分發揮等方面的制約因素。
如何應對電力系統適應性不足、負荷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王政濤認為:“加快建設數智化堅強電網、統籌發展常規電源與新能源、有序建設分布式新能源等,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良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提及加快前沿新興氫能產業發展。
在全國人大代表、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看來,氫能作為新一輪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之一,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群剛提出,雖然目前國家層面已經明確氫的能源屬性,但是有關氫能的法律法規監管機制等管理體系尚不完善,特別是要把氫作為能源管理的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
“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
發展新型儲能”
“十四五”期間,大型風光基地項目建設是新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
隨著大基地項目建設的加速推進,第一批大型風光基地已全部開工,項目落地陸續出現,第二批基地項目部分已開工且也有落地項目,第三批基地項目清單各地區開始陸續發布,青海、內蒙古和甘肅三省區累計規模達47.78吉瓦,其中光伏26.08吉瓦、風電20.55吉瓦、光熱項目100兆瓦、清潔能源基地1.05吉瓦。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譯陽指出,根據國家規劃,我國將在“十四五”期間建成九大集風光水火儲于一體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新能源合計裝機規模達6.648億千瓦,以及以三北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2億千瓦。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力發展風電光伏項目,堅持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有利于加強土地、風能、太陽能等多種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和發展新型儲能納入2024年工作任務,釋放多重利好,提振了信心。我們干勁十足。”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建議,希望有關部門統一謀劃綠電通道建設布局,在綠電輸送通道方面可以適度超前謀劃,支持青海在內的西部風力、光電資源豐富的地區,能夠把清潔能源更好地發出來、送出去。同時,青海也將綠色電力、綠色算力、綠色金融三綠統籌,更好地支持西部地區發揮本土優勢,抓住此輪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發展新型儲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建集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期間,為滿足電力系統對調節能力的迫切需求,新型儲能裝機容量仍需保持快速增長。“新型儲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存在調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強等問題,建議從加強統一規劃、優化調度運行機制等五方面推動其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建議,鼓勵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儲能,以及獨立儲能建設,進一步完善電網調度機制,充分發揮源網荷側的儲能作用。“建議國家能源局、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門明確儲能在風光大基地和分布式光伏促進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戰略定位與作用。根據供需實際情況科學優化確定配儲比例,完善儲能的高效利用機制,確保電網企業應調盡調分布式儲能。真正利用儲能系統的雙向功率特性和靈活調節能力,提升光伏發電的可控性,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納與可靠運行能力。推動我國分布式(戶用)光伏高質量發展。”
一年春作首,奮斗正當時。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勠力同心,創新有為,在春天積攢發展的力量,全年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順暢。能源人已經站在關鍵時間節點上,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奮力書寫能源高質量發展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