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清潔能源咨詢公司Clean Energy Associates(CEA)的最新數據,2024年前四個月,歐洲已從中國進口約33GW的太陽能光伏組件,這一數字占到了中國組件出口總量的高達43%。
在其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光伏供應、技術和政策報告》中,CEA深入探討了歐美市場的供應格局、政策走向以及全球硅供應鏈和技術發展趨勢。報告指出,當前歐洲的光伏供應狀況正在經歷顯著變化。
報告中的歐洲進口數據與CEA的市場觀察相一致,顯示出“歐洲光伏供應正在萎縮”,原因在于眾多長期供應商由于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不得不選擇關閉生產線或申請破產保護。
在過去的12個月里,由于市場環境的不利變化,諸如電池和組件制造商Meyer Burger、挪威硅錠生產商NorSun以及多晶硅生產商REC等公司,都已暫停或放棄了在歐洲的生產設施。
在評估歐洲對太陽能制造業的支持政策時,CEA持謹慎態度。報告中特別提到了三種可能支持太陽能生產的政策,包括《強迫勞動禁令》、《凈零工業法案》(NZIA)和《關鍵原材料法案》。
NZIA于XX月下旬正式生效,其目標是在整個價值鏈中達到30GW的光伏制造能力。盡管CEA認為這項法規將為制造商創造更為有利的投資環境,但由于缺乏針對特定技術的財政激勵措施,其整體效果可能會受到限制。
報告進一步指出,如果歐盟意圖與中國或東南亞的供應鏈相競爭,就需要推出類似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那樣的大規模資金支持計劃。然而,目前歐盟尚未有此類計劃出臺的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NZIA在公開拍賣中納入了“非價格標準”條款,以支持歐盟本土制造的太陽能產品,但這仍然缺乏IRA所提供的那種直接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強迫勞動禁令》要到2027年才會生效。CEA表示,這將為供應商提供“充足的時間來評估并確保其供應鏈符合法規要求”。不過,該禁令將“舉證責任”轉移給了歐盟委員會,而非外部進口商,這可能會在供應鏈透明度方面帶來挑戰。
此外,報告還揭示了中國七大光伏組件生產商的擴張計劃,其中預計約有40%的產品將銷往歐洲市場。晶科、隆基、天合光能、晶澳、通威、阿特斯和正泰新能等公司在2024年的出貨量預計將比2023年有所增長,總出貨量有望達到525GW。
CEA還預測,今年全球組件和電池的產能將分別增加300GW以上,同時還將新增約600GW的多晶硅產能。全球產能已遠超當前需求,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1月份的一份報告指出,到本十年末,全球太陽能目標的需求可以通過現有產能來滿足,而無需再增加新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