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人民政府7月15日發布《常州市近零碳園區和近零碳工廠試點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常政辦發〔2024〕32號),主要任務包含:1.能效水平標桿化,園區50%以上的企業能效水平達到行業標桿水平,實現園區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低于0.35噸標準煤/萬元(當量值)。2.生產過程清潔化,園區規上企業100%完成“智改數轉網聯”診斷、50%以上的企業成為綠色工廠或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能源供給零碳化,可再生電力消費(含綠證)占比達到30%以上,持續推進電能替代,終端電氣化率突破50%。4.基礎設施綠色化,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綠色建筑超過50%,園區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保有量達到80%以上,工廠倉儲、廠區物流非化石燃料運輸工具使用率達50%以上。5.資源利用循環化,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6.運營管理數智化,推動園區和企業的能耗和碳排放監測,開展碳排放核查、碳足跡核查的園區企業分別達到10%以上,鼓勵園區建設碳管理平臺,搭建新型智能微電網管理系統。7.科技創新平臺化,鼓勵園區工廠加大研發投入,綠色低碳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力爭達到3.5%以上,積極爭創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常州市近零碳園區和近零碳工廠試點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
根據《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江蘇省工業領域及重點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為全面深化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范,鼓勵支持重點區域和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試點建設,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部署開展我市近零碳園區和近零碳工廠試點,同步推進新型智能微電網試點和虛擬電廠建設,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和典型經驗,助力爭創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以先行示范實現我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二)基本原則
系統謀劃,分步實施。結合“1028”產業體系培育、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推廣,堅持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和能源結構低碳零碳轉型兩手抓,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關系,謀劃符合常州實際的近零碳園區和近零碳工廠示范項目,循序漸進實現降碳目標。
零碳引領,先行先試。對標省(近)零碳產業園、零碳(近零碳)工廠建設體系,把握綠色化、數字化發展機遇,強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綠色金融支撐作用,構建近零碳智慧產業新生態、能源新格局和智慧管理新平臺,打造近零碳標桿,以點帶面提升產業綠色低碳競爭力。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支持各試點主體充分考慮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定位、發展現狀,推動高端產業、生產要素和核心功能集聚,提出可操作的目標和方案,以產業優化、能源轉型、技術創新、循環利用、平臺建設、項目示范、園區管理等為抓手開展試點建設,多措并舉打造示范樣板。
雙輪驅動,協同推進。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強化政策引導,完善激勵機制,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激發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活力,推動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強化園區、企業主體作用,鼓勵社會多方參與近零碳園區和近零碳工廠建設,明確各方責任,實現項目共建、資源共享,協同推進,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三)工作目標
2024—2026年,分三年推進近零碳標桿建設,重點選擇綠色產業園區、外貿出口相對集中的園區、“危污亂散低”綜合治理“綠島”園區、科創產業園區等園區類型和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推進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試點。以近零碳園區為主陣地,同步開展近零碳工廠培育和新型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新能源應用場景推廣試點。到2026年末,完成10個以上近零碳園區、15個以上近零碳工廠、30個新型智能微電網試點示范項目的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能效水平標桿化
推廣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嚴格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實施存量項目節能改造,積極構建能源管理體系,協同推進重點企業節能工作和園區用能系統整體優化。試點工廠的單位產品能耗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有適用的國家、行業和地方能耗限額標準時,應達到標準的先進值要求)。試點園區50%以上的企業能效水平達到行業標桿水平,實現園區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低于0.35噸標準煤/萬元(當量值)。
(二)生產過程清潔化
實施產業綠色招引和綠色規劃,推動產業鏈橫向耦合和縱向延伸,推行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推廣綠色產品認證,推行低碳供應鏈管理,加快綠色低碳改造和“智改數轉網聯”。試點工廠已獲得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稱號、并持續保持相關要求。試點園區規上企業100%完成“智改數轉網聯”診斷、50%以上的企業成為綠色工廠或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三)能源供給零碳化
系統優化能源供給體系,加大新能源開發利用,充分利用園區資源建設分布式光伏,積極擴大綠色電力占比。推廣新型儲能應用,鼓勵在用戶側配置新型儲能,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并網消納能力。鼓勵企業參與綠電、綠證交易,打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示范區,可再生電力消費(含綠證)占比達到30%以上,持續推進電能替代,終端電氣化率突破50%。推廣綜合能源服務,推進能源梯級利用、余熱余壓回收、綠色供冷供熱,推動園區內源網荷儲深度融合。
(四)基礎設施綠色化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筑,新建建筑中二星及以上綠色建筑超過50%。積極構建零碳交通體系,合理布局建設充換電設施,配建完善、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統,大力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試點園區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交通工具保有量達到80%以上,貨物清潔運輸比例達80%以上。試點工廠倉儲、廠區物流非化石燃料運輸工具使用率達50%以上。加大綠色低碳用能設備產品使用,無禁止類、淘汰類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新增主要用能產品設備能效達到節能水平,優先使用能效達到先進水平的產品設備。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落實垃圾分類制度。加強園區綠地系統規劃,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打造園區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園區新型智能微電網建設,構建數字化、智能化電力信息基礎設施,促進園區新能源、負荷、儲能的聚合和調控。
(五)資源利用循環化
優化園區功能布局和企業空間分布,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試點工廠獲得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評價等級A級,積極打造低碳供應鏈,開展低碳采購。促進產業循環鏈接,推動園區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物料閉路循環。落實無廢園區建設要求,加強廢棄物源頭減量和資源綜合利用,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加強污染集中治理,實現污染治理的專業化、集中化和產業化。促進各類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集成優化。
(六)運營管理數智化
加強低碳組織管理,加快建立以碳排放控制為導向的管理機制。開展園區和企業碳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推動園區和企業的能耗和碳排放監測,鼓勵企業開展碳排放核查、碳資產管理和產品碳足跡管理,試點園區開展碳排放核查、碳足跡核查的企業分別達到10%以上。試點工廠著力開展溫室氣體自主減排,剩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采用方案要求進行碳抵消。鼓勵園區建設碳管理平臺,探索碳監測、碳減排、碳資產、碳信用、碳普惠、碳金融服務和環境信息披露工作。鼓勵園區搭建新型智能微電網管理系統實現各類資源協同控制,提高分布式新能源自消納水平和可調節資源開發水平。
(七)科技創新平臺化
圍繞節能降碳、綠色制造、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加強低碳零碳負碳、新型智能微電網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鼓勵園區工廠加大研發投入,綠色低碳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力爭達到3.5%以上,積極爭創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參與前沿技術標準研究制定。聯合本地高校、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國內外專家智庫等,培養研發人才團隊,打造綠色低碳創新載體。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牽頭,統籌協調推動試點項目建設,研究重大政策和事項,解決重要問題。試點主體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建立工作機制,明確各方職責,扎實有序推進試點工作。各轄市、區和常州經開區要將近零碳試點建設作為重點工作長期推進,構建政企協同參與的新型智能微電網建設新局面,明確牽頭部門,加強組織協調,鼓勵項目申報,落實相關政策,推動項目實施。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績效評價方法另行制定。
(二)做好資金支持
對列入常州市近零碳園區試點計劃的園區,給予每家5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對完成試點創建并通過驗收的近零碳示范園區,給予每家最高50萬元的示范獎補。對國家、省認定的零碳(近零碳)工廠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50萬元獎勵;支持創建“燈塔工廠”,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支持創建“可持續燈塔工廠”,給予最高400萬元獎勵。對裝機0.5兆瓦及以上的新型儲能電站,自并網投運次月起按放電量給予不超過0.3元/千瓦時的投資運營獎勵,連續獎勵不超過2年。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綠色電力消費,按照不超過其綠電交易價格中所含的綠色電力環境價值費用的50%予以獎勵,單個企業年度獎勵資金最高10萬元。推動零碳投資基金為我市零碳科技領域的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助力加快技術瓶頸攻關。支持金融機構提供近零碳園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為園區建設和運營、園區內企業轉型發展提供項目貸款、經營性物業貸款、并購貸款、資產證券化、融資租賃等產品,在貸款額度、利率、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發行綠色債券推動近零碳示范項目基礎設施建設。
(三)強化能力建設
積極聯合中國能源研究會碳中和專委會、長三角碳管理體系研究院、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常州大學等高校以及相關綠色低碳企業開展近零碳科研合作,培育碳排放統計核算、節能環保、低碳發展等相關業務人才,賦能低碳發展。
(四)加強宣傳推廣
加大試點項目的宣傳力度,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展示試點做法、成效、經驗。鼓勵試點成果向公眾開放參觀,展示我市低碳發展情況和成果,營造積極參與的社會氛圍。開展新型智能微電網典型場景案例征集,促進產品和模式推廣,展示常州新型智能微電網建設成效。
附件3
常州市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創建指南
一、概念定義
近零碳園區:是指在一定產業集聚區域范圍內,通過能源、產業、建筑、交通、廢棄物處理、生態等多領域技術工藝的集成應用和管理機制創新實踐,基本達到近零碳園區標準的產業園區。
近零碳工廠:是指在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排溫室氣體,自主減排達到了同行業先進水平基礎上,通過實施固碳、碳匯項目和綠電、綠證交易、碳交易等多種手段和方式,對工廠邊界內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抵消,基本達到近零碳工廠標準的工廠。
二、申報主體
園區試點申報主體為我市范圍內各類園區,包括產業園區、工業集聚區、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園區、中外合作園區等多種類型。
工廠試點申報主體為我市范圍內的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
三、申報條件及要求
申報主體應符合以下條件:
1. 實施主體明確、規劃邊界清晰、減碳潛力較大、創新動力較強,具有明顯的代表性和示范性,能夠發揮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
2. 在能耗和碳排放統計、監測和核算等方面應具有一定基礎,能夠根據統一規范的核算方法,準確清晰核算碳排放量。
3. 有明確的組織領導機構和相關工作機構,具體負責組織和推進試點的建設、運行和管理。
4. 近三年內未發生重大安全、環境、質量等事故,未列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經營異常名錄及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符合條件的主體自愿提出申請,并可自行或委托有技術實力的專業機構按照要求編制試點創建方案并提交相關材料,并在申報日期(根據申報通知)截止前經屬地部門初審后分別上報至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按要求編制試點建設方案,試點建設期原則上不超過2年。
四、創建步驟
(一)試點探索
1. 申報試點。2024年7月開展首次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試點申報工作。
2. 項目遴選。市發展改革委和市工信局會同各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組對申報項目進行評審,遴選出特色鮮明、指標設置科學、有復制推廣價值的試點項目,并對創建方案提出評審指導意見。項目申報單位根據評審意見進一步完善,形成最終的試點創建方案。
3. 項目確定。對通過專家評審的培育園區、工廠名單進行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或異議不成立的正式確定為試點園區、工廠,經市政府同意后,列入年度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試點計劃。
(二)全面建設
1. 項目實施。試點項目單位按照試點創建方案所確定的目標、任務,建立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相關建設工作。
2. 過程跟蹤。建立試點項目動態跟蹤機制,定期跟進試點項目單位建設情況,指導解決試點項目建設過程存在的問題,宣傳推廣優秀經驗做法。
(三)驗收總結
1. 申請驗收。試點項目單位完成創建方案目標任務并達到驗收要求時,可自行或委托有技術實力的專業機構編制自評估報告,提出驗收申請。
2. 總結評價。市發展改革委和市工信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組開展試點項目驗收工作。對通過驗收的試點項目分別授予市級近零碳園區、近零碳工廠稱號。
附件6
常州市近零碳園區試點創建方案
(編制大綱)
一、建設基礎
(一)基本情況。包括但不限于:試點園區基本情況、地理區位、發展情況等,重點闡述園區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和布局等。
(二)能耗和碳排放情況。說明現有的能耗、碳排放核算統計數據基礎,包括但不限于:以2020年為基期,“十四五”以來試點主體能源生產、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主要資源消費等情況;碳排放總量和強度變化情況、重點領域碳排放增長趨勢等。核算園區碳排放量時,以產業園實際運營邊界為核算邊界,核算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排放、凈購入電力和熱力產生間接排放以及重點工業生產過程產生的排放,暫不考慮產業園內生態系統碳匯量。核算方法參考《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
(三)綠色低碳發展情況。包括但不限于:近年來試點主體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能源結構低碳轉型、環境基礎設施、資源循環利用、綠色低碳體制機制創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方面已開展的工作、優勢和特色,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開展的試點示范建設情況、企業參與碳市場情況、已探索形成的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等。
(四)碳減排重點難點。結合發展實際、資源稟賦,分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和短板弱項,針對性提出改進措施。
二、試點可行性論證
分析開展試點工作的機遇挑戰,闡述試點工作的總體定位,提出試點建設的改革創新點,論證試點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充分論證試點項目創建的可行性,并給出相應結論。
三、建設目標
提出試點工作的總體目標和實施路徑,明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路線圖及重點任務舉措,設定創建階段的碳排放績效指標,鼓勵根據自身實際提出建設指標和特色指標。
四、重點任務
根據試點目標和思路,結合試點項目發展實際,確定有關主要任務,包括但不限于能效水平標桿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供給零碳化、基礎設施綠色化、資源利用循環化、運營管理數智化、科技創新平臺化這七個方面。
五、重點項目
根據近零碳排放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擬建設的重點項目,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內容、實施計劃、建設主體、建設周期、預期節能降碳效益、投資規模、投資估算等內容,并說明項目對試點建設的支撐作用。
六、重點改革
根據試點重點任務安排,著力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圍繞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政、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創新,以及碳排放統計核算、碳排放評價、產品碳足跡管理等配套制度,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先行探索,重點闡述政策機制創新的任務目標、內容、創新點及實施路徑。
七、科技創新
聚焦綠色低碳科技需求,加強重點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科教實力和創新能力較好的試點要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力度,積極參與前沿技術標準研究制定,探索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廣新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科技創新基礎相對薄弱的試點要積極應用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開展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產業化示范。
八、全民行動
倡導園區企業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一企一策”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推進節能降碳。強化綠色低碳專題教育培訓,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切實提升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九、保障措施
提出組織領導、政策支持、資金保障、監督考評、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務實舉措,保障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十、有關證明材料
(一)相關證明文件,如證明在能源、產業、建筑、交通等方面建設基礎的有關證明;
(二)擬實施重點項目的有關文件,如可行性報告、發展規劃方案、實施方案等資料;
(三)已開展編制低碳發展規劃、建立低碳運營管理機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等的相關資料;
(四)其他的有效支撐材料。
附件7
常州市近零碳工廠試點創建方案
(編制大綱)
一、基本要求
(一)工廠應依法設立,邊界清晰,生產經營正常,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未發生安全(含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質量、環境污染等事故,無行政處罰記錄和失信行為記錄。
(二)工廠的單位產品能耗或績效應達到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有適用的國家、行業和地方能耗限額標準時,應達到標準的先進值要求。國家已出臺能效標桿水平指標的,零碳工廠要達到標桿水平。
(三)工廠應建立、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并取得第三方認證。
(四)工廠應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明確工廠建設、運維的方針和目標,制定實現并保持近零碳工廠的溫室氣體減排或碳抵消策略;設有近零碳工廠管理機構,負責有關近零碳工廠的制度建設、實施、教育培訓、考核及獎勵工作。
(五)工廠已獲得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稱號,并持續保持相關要求。
(六)工廠在自主減排后,通過實施固碳、碳匯項目和綠電、綠證交易、碳交易等多種手段和方式,對直接排放及輸入能源的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根據范圍進行抵消,按年度實現了碳中和。
二、企業基本情況
概述企業的基本信息、發展現狀、工藝產品和生產經營狀況以及在低碳發展方面開展的重點工作及取得的成績等。
三、近零碳工廠創建情況
(一)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管理情況。企業的建筑、照明、設備設施(包括專用設備、通用設備、計量設備、污染物處理設備設施等)、能源和碳排放信息化管理系統情況,以及相關標準落實情況。
(二)管理體系情況。企業管理體系建設情況。
(三)能源資源投入情況。能源投入、資源投入、采購等方面的現狀,以及目前正在實施建設的節約能源資源投入的項目。
(四)產品情況。產品的生態設計、有害物質使用、節能、減碳以及可回收利用等情況,以及相關標準落實情況。
(五)環境排放情況。大氣污染物、水體污染物、固體廢棄物、噪聲、溫室氣體的排放及管理現狀,以及相關標準的落實情況。
(六)溫室氣體減排。能源審計、節能診斷及采用綠色低碳技術實施升級改造情況,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及產品碳足跡核算或核查,制定合適的溫室氣體減排方案。
(七)碳中和(抵消)。邊界內自主開發項目(但未對邊界內溫室氣體減排發揮作用)抵消,如邊界內建設的新能源項目的上網電量等;邊界外自主建設項目抵消,包括邊界外自主建設并開發的減碳項目所產生的經核證的減排量等;邊界外購買的碳減排量抵消。
四、下一步工作
說明企業在持續推進近零碳工廠建設方面擬開展的重點工作,擬實施的重大項目情況。
五、相關證明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1. 指標完成情況相關證明材料;
2. 其他證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