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國際航運協會(ICS)發布了一份由德國比伯拉赫應用技術大學(Bibera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能源經濟學教授撰寫的新報告,在馬來西亞海事周活動上確定了氫需求部門、需求地點和需求拉動時間表。
這份開創性的報告題為《將氫需求變為現實:哪些行業首當其沖?》重點關注清潔氫作為能源載體和原料的潛力,以使多個行業脫碳,特別是難以減排的行業。報告指出,為了滿足未來的氫需求,綠色氫生產的可再生電力需求規模是前所未有的,并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挑戰。
該報告由比伯拉赫應用技術大學能源經濟學教授Stefan Ulreich和ICS合作編寫,旨在更好地評估未來幾十年工業部門(包括航運業)將使用的新型零排放燃料的未來供需動態。
國際航運協會秘書長蓋伊·普拉滕(Guy Platten)表示:
“為了使全球氫需求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對氫基燃料的需求需要從目前的水平擴大五倍,從2030年到2050年達到約5億噸。”
“這份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潛在需求的高度可變性。工業將主導氫的需求。然而,航運可以作為氫經濟的推動者發揮關鍵作用。”
該報告強調,三個經濟體是最初推動氫需求的主要市場——韓國、日本和歐盟。歐洲的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生產2000萬噸氫氣,其中一半來自進口。為了滿足歐盟的這一預期需求,為了實現歐盟2030年的目標,預計氫運輸船隊將需要增加多達300艘。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到2030年,氫的使用預計將保持不變,并在目前的工業用例范圍內。然而,報告發現,為了超越現有行業目前的氫需求,需要解決基礎設施、扶持監管和電力接入障礙,以便新行業開始吸收氫。
氫的部門需求和各種情景的可變性
“監管確定性至關重要,政府是為早期采用者釋放機會的關鍵,通過優先考慮需求激勵而不是供應支持來促進承購協議。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港口和基礎設施發展的準備工作將至關重要,以消除海上吸收的障礙。這將使海事和其他部門向前發展,增加能源安全和促進多樣化。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改變整個能源-海運價值鏈。”
比伯拉赫應用技術大學能源經濟學教授Stefan Ulreich表示:
“實現未來氫經濟的關鍵是生產基礎設施,還有運輸基礎設施。”
“海運業將通過連接氫氣過剩地區和高消費地區發揮關鍵作用。然而,這需要港口基礎設施進行裝卸和從港口到消費者的管道運輸。協調一致的行動將最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
“我們看到的是,每年的氫需求將意味著增加運輸氫的船隊。如果全球范圍內交易3000萬噸氫氣,為了滿足全球增長,我們可能需要多達411艘新的氫氣運輸船,如果作為氨運輸,則需要多達500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