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石化石油工程公司聚焦油氣增儲上產降本和工程提速需求,發揮全產業鏈一體化優勢,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推進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現場應用,形成了旋轉地質導向等10大工程。提質、提速、提效、提產(“四提”)技術,為油氣勘探突破和商業發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那這十個石油工程技術是什么呢?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旋轉導向技術
「技術介紹」旋轉導向技術是一項尖端自動化鉆井新技術,主要由井下旋轉自動導向鉆井系統、地面監控系統和雙向通信技術組成,具有鉆進時摩阻與扭阻小、鉆速高、成本低、建井周期短、井眼軌跡平滑、易調控并可延長水平段長度等特點。
應用情況
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作為油氣勘探開發工程保障的核心利器,被譽為石油工程鉆井技術“皇冠上的明珠”,長期被國外公司壟斷。經緯公司經過多年自主攻關,目前已研發形成系列產品并成功應用于鉆井作業,推動高端鉆井技術裝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經緯領航旋轉地質導向鉆井系統累計應用219口井,進尺26.9萬米,工作時間超3萬小時,其中50余口井實現了水平段“一趟鉆”,創高指標新紀錄30余項,并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勝利濟陽頁巖油、川渝頁巖氣、西北碎屑巖、老區挖潛、海上油田等不同工區的全場景應用,國產替代率、儲層鉆遇率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
全過程套管鉆井技術
「技術介紹」全過程套管鉆井技術顛覆了傳統鉆井作業流程,將鉆進和下套管兩個原本獨立的步驟合并為單一連續的操作。套管不僅作為井壁支撐結構,而且直接承擔了鉆桿的角色。該技術可簡化常規鉆井作業工序,大幅縮短中完作業周期、壓減鉆井成本,實現中淺層油氣藏“一趟鉆”快速高效建井。
應用情況
6月25日,國內首口全過程套管鉆井陳23-更27井順利完鉆。該井一開采用可鉆式鉆頭,完鉆井深421米,平均機械鉆速42.10米/小時,實鉆周期0.75天;二開采用不可回收式套管鉆井技術,完鉆井深1363米,平均機械鉆速50.75米/小時,實鉆周期1.33天。
近年來,勝利石油工程鉆井院高質量推進套管鉆井技術研究,構建了“一趟鉆”套管鉆井技術體系,實現了全過程套管鉆井技術新突破。在陳23-斜更29井創國內首口全過程套管定向鉆井、控壓套管鉆井井深最深(1394米)紀錄,在2-4-斜更300井創國內首口沙河街組套管定向鉆井、套管鉆井井斜最大紀錄,在2-3-斜222井創國內套管定向鉆井水平位移最大、井深最深紀錄……亮眼的數據充分體現了新技術的優越性,推動了中國石化套管鉆井技術快速發展。
長筒取芯工藝
「技術介紹」長筒取芯是指鉆進中途要接單根的取芯,在保證巖芯收獲率較高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取芯的單筒進尺,以大幅提高取芯收獲率、降低取芯成本。
應用情況
為縮短取芯作業周期,勝利石油工程鉆井院成功研制出適用于硬質地層的長筒取芯工具,在內筒內表面涂層,優化巖芯爪及縮頸套短節結構,并配套長筒專用出芯工具,同時對取芯鉆頭從切削元件選型、布齒結構、抗回旋等方面進行設計優化,開發出少刀翼高效取芯鉆頭,機械鉆速較常規取芯鉆頭提高73.4%~233%,且專用外筒扶正器可連續取芯200米不通井。
截至目前,長筒取芯工藝已在勝利、西南、西北等工區實現了大規模應用,累計取芯超1.2萬米,平均巖芯收獲率95.62%,平均單筒進尺達18.17米,平均作業時效提高到11.35米/天。
控壓鉆井技術
「技術介紹」控壓鉆井技術是一種可有效控制井口壓力的技術,通過安裝控制設備,對鉆井液進行監測和控制,保持井口壓力在安全范圍內,避免井噴,是保障井控安全的有益補充。
應用情況
勝利石油工程鉆井院于2012年自主研發了中國石化第一套電控液驅精細控壓鉆井系統,2022年又完成了國內首套一體式全電驅精細控壓鉆井管匯系統。
截至目前,勝利石油工程鉆井院累計完成控壓鉆井施工243井次,其中精細控壓鉆井累計施工34井次,形成了鉆進、接立柱、循環、起下鉆、下套管、固井等鉆完井全過程精細控壓工藝,控制壓力最高9.3兆帕,實現了“打得成、打得快、打得省、打得優、打得安全”的提速提效目標,為油氣安全綠色開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術支持。
魚骨狀水平分支井技術
「技術介紹」魚骨狀水平分支井是指在單一井眼的水平段中鉆出多個分支井眼,且分支井眼均在同一油層中穿行。該技術可有效增大泄油面積、提高單井產量、實現少井多產。
應用情況
為進一步突破超淺薄層稠油開發瓶頸,勝利石油工程鉆井院與中國石化新疆新春石油開發有限公司聯合攻關,創新形成了“分支井眼快速分離+分支水平井高效懸空側鉆+分支井眼丟篩管完井工藝”等超淺層分支水平井技術系列,有助于增大泄油面積和注汽面積、增強注汽效果,有效提高了單井產量。
勝利油田CB26B-ZP1井是中國石化首口魚骨狀分支水平井,四分支井眼總進尺515.71米,于2006年10月投產,初期日產油達100噸,是鄰井的2.5倍。2022年,CB208區塊采用篩管完井魚骨狀分支井專用工具完成了4口分支井,提產效果顯著,其中CB208B-ZP1井累產突破3萬噸。
重建井筒重復壓裂技術
「技術介紹」重建井筒重復壓裂技術是針對前期產量相對較低的老井,通過井筒重建,在原有套管中下入尺寸更小的套管,封堵原改造層段,精準挖潛段簇間剩余儲量,提高單井采收率的壓裂工藝技術,能有效提高儲量動用率和氣藏采收率。
應用情況
江漢石油工程井下測試公司歷時兩年,自主研發了重建井筒重復壓裂技術,能有效解決投球封堵次序和位置不準確、液體走向規律不明確等問題,提高儲量動用率,讓老井“重獲新生”。
我國首口采用全自主化工藝技術和工具材料的重建井筒重復壓裂氣井——焦頁5-1HF井測試產量14.2萬立方米/日,恢復到初產的75.1%,達到北美先進水平。
隨后,該技術陸續在低效區和復雜區塊推廣應用,成效明顯:焦頁29-1HF井獲得測試產量13.27萬立方米/日;復雜構造區評價井焦頁21-3HF井獲得測試產量11.2萬立方米/日,施工周期縮短12天,工程提速達37.5%,為頁巖氣井“套中固套”重建井筒技術在涪陵工區規?;茝V應用奠定了基礎。
連續油管側鉆技術
「技術介紹」連續油管側鉆技術是通過連續油管設備代替傳統鉆桿進行鉆井、側鉆作業的技術,廣泛應用于老井側鉆、小井眼直井鉆井、水平井鉆井、空間受限的井場鉆井、海上平臺作業等多個領域。
應用情況
2018年,勝利石油工程井下作業公司依托集團公司連續油管側鉆技術研究項目,成功攻克了井內導斜、動力選型、信息傳輸、井下定向、側鉆工具等關鍵技術難題,并通過一系列先導試驗和現場應用,驗證了連續油管側鉆技術的可行性和技術優勢。
2020年10月,井下作業公司在GO4-19N18井完成了中國石化首口連續油管側鉆試驗井施工,開窗進尺3.35米、耗時8.5小時(含修窗),較常規側鉆開窗提速33%,裸眼井段平均鉆進速度達到5米/小時。該井投產后獲得較好產能恢復,日產油達到4.8噸。
隨后,該公司又在GO3-13-36、GO6-24-2394等多口井進行連續油管側鉆試驗施工,進一步優化調整了入井工具串和施工參數控制,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高溫高壓測井技術
「技術介紹」高溫高壓測井技術是在深層超深層高溫高壓復雜環境下進行油氣勘探開發的關鍵技術,對于千米之下油氣信息采集、評價,油氣藏的勘探發現、建設產能等有著決定性意義。
應用情況
經緯公司地質測控技術研究院全力開展系列高溫高壓測井儀器研發,成功突破了超高溫高壓結構設計、高效隔熱、超高溫高精度采集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攻關形成了高溫高壓儀器設計技術、低功耗集成電路開發技術等七大核心測井技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高溫高壓測井技術體系。
現場施工是檢驗技術成果的試金石。經緯公司采用“高溫直推存儲常規+成像測井”的“一趟快測”技術,測井時效提高35%,采集率達到95%,一次成功率達到97%以上。“深地一號”順北工區目的層測井資料獲取率由2019年的75%提升到2023年的93.5%,實現了不同鉆井液條件下的資料采集和精細評價。
二氧化碳混相破巖增能壓裂技術
「技術介紹」二氧化碳混相破巖增能壓裂技術是針對頁巖油儲層壓裂破巖效率低、滲吸置換差、壓裂產量低等問題,形成的以二氧化碳破巖擴縫、增壓補能為核心的新技術。
應用情況
勝利石油工程井下作業公司聯合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創新形成了二氧化碳混相破巖增能壓裂技術體系,與常規水力壓裂相比,該技術具有造縫效果好、給地層增能、儲層傷害小、壓裂液返排迅速、單井產能高等顯著優勢。
新技術在豐頁1HF井27段壓裂施工中成功應用。全井前置二氧化碳3250噸,加砂6062立方米、用液72270立方米,壓后獲得初產峰值210噸/日的高產。
隨后,在豐頁1-1HF井壓裂施工中,該技術再次大顯身手,共泵入前置二氧化碳3250噸,加砂5519立方米、用液75550立方米,累計產油3.83萬噸,峰值日產油262.8噸,創國內頁巖油單井日產最高紀錄。
“深地工程”測試技術
「技術介紹」油氣層測試是向有油氣顯示的油氣層下入專門的測試管柱和測試工具,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對不同測試層位進行產油氣能力、流體性質和油氣層特征的測定與試驗,是計算地下油氣儲量的重要環節,是確定一口井合理工作制度的基礎,是制定油氣田開發方案時確定單井生產能力的依據。
應用情況
石油工程公司攻關研制出高溫高壓測試等四大類30余種完井測試工具,推廣使用了自動化采集和多級節流降壓的超高壓地面計量技術,滿足了105兆帕/232攝氏度深井特深井完井測試和140兆帕超高壓地面計量需求,完成了100余口8000米以深油氣井的測試施工,初步形成了“深地工程”油氣測試關鍵技術及配套裝備,有力支撐了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
針對順北油氣田儲層埋藏深、溫度高、壓力高、縫洞尺寸大等地質特點,江漢石油工程持續開展攻關,形成了超深層油氣井測試、改造、完井一體化技術等滿足“深地一號”工程需求的油氣測試系列關鍵技術,助力發現26口千噸井,為順北油氣田完成百萬噸級產能建設提供了高效、安全、有力的工程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