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前,在西南大山深處,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誕生;39年前,“紅船”啟航的地方,中國核電搖籃——秦山核電正式起步。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個核潛艇到第一座核電站,從國之盾牌到大國重器,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工業發展之路。而氣勢恢宏的核工業歷史畫卷寫就著大國底氣從核來。六天三地,從北到南,跨越5035公里,從“兩彈一艇”到“核能綜合利用”,一場滌蕩靈魂,探尋大國底氣從核來的路程開啟
在那遙遠的地方,夢想啟航
7月的金銀灘,涼意習習,陣雨磅礴。“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還記得情歌王子王洛賓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歌曲嗎?那遙遠的地方正是青海省海北州的金銀灘。也正是在這里,建起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國營二二一廠舊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降生于此,這里也被稱為中國原子城。60多年前,一批有志青年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奔赴這片西北荒漠,投入到研制原子彈的“大會戰”中。60多年后,隨著“大國底氣從核來·重走核工業路”媒體行第三條線路開啟,來自科技日報、CGTN、中國日報社、環球時報等十余家媒體記者、網絡大V,懷著對歷史的崇敬、追尋著前輩的足跡,來到二二一基地。
跨越一甲子時光,在金銀灘這個神秘的地方,現實與歷史交匯,兩個時代的青年就這么相遇了。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年代。面對西方核大國的核威脅,1955年1月15日,黨中央作出發展中國原子能工業的戰略決策。然而,國際形勢風云突變,蘇聯政府撕毀了所有協定,撤走了專家,企圖把中國核工業扼殺在搖籃里。黨中央作出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走進原子城紀念館,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鏡頭,一幀幀徐徐展開……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一幅幅翔實的史料展品、一幕幕感人的奮斗場景,述說著第一代核工業人殫精竭慮的創業故事。他們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篳路藍縷、隱姓埋名、艱苦創業,用智慧、血汗乃至生命澆鑄著核工業人心中最神圣而偉大的強國夢。王淦昌、鄧稼先、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用忘我奮斗創造的一個個傳奇,浮現眼前,觸手可及。那是一個光榮與夢想的年代。1958年7月,鄧小平同志批復同意代號02工程的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即221基地),正式開始建設……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一聲巨響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勝利地掌握了核武器。鄧小平同志曾經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兩彈一星”的驚世偉業,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振奮了民族精神,為新中國爭取了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乘車緩緩進入金銀灘,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科研輝煌的景象逐漸展現在眼前時,媒體團的所有人都備受震撼。隨著參觀原221基地的爆轟試驗場、上星站零次列車,還有一分廠莊重肅穆的廠房,在這片充滿科學夢想與奮斗汗水的地方,每一陣風似乎在低語講述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傳奇。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在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德令哈路二二一小區的中核221“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內,曾經的熱血青年,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王俊卿講述著自己親身經歷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往事,“我當時響應國家號召,1964年1月從部隊轉業來到國營二二一廠,從事炸藥澆筑、壓裝、炸藥成型等工作。”“生產炸藥是極具危險性的工作。我們需要手工攪拌炸藥粉末,并將其澆入模具中制成炸藥餅。每次攪拌炸藥時,都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和手套,即便如此,炸藥的氣味還是讓人難以忍受。工作結束后,全身都會被汗水濕透。”王老回憶道:“那時候的人,心里想的都是如何為國家做貢獻,別的啥都沒想。”危險,還并不是他們面對的全部。金銀灘高寒缺氧,一年里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襖。惡劣的天氣時時考驗著核工業創業者的身體。站在金銀灘這片草原上,即使是一年中最絢爛的7月,即使記者一行只是走走停停,沒有繁重的攻關任務,大家依然感受到各種不適,而他們在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區內一干就是30多年。很多人永遠地留在這片土地上。穿行原子城紀念館,延伸至紀念碑的小路兩邊豎立著被銹蝕的巨大鋼板,上邊密密麻麻地刻著曾經為核事業奮斗,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的創業者們的名字。那一刻崇敬之情油然升起,是他們讓我國挺起了脊梁。
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上記錄著這樣的一段話:廣大核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攻克了原子彈、氫彈的尖端科學技術難關,成功進行了16次核試驗,實現了核武器化過程……壯了國威、壯了軍威……
劈波斬浪,逐夢碧波深海
7月的夾江,樹林稠密,潮濕悶熱。歷史的縱深,決定了戰略的高度。從金銀灘到909基地,從原子彈、氫彈,到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發,用歷史的長鏡頭望去,在那個激蕩的年代,在祖國大地上,正在譜寫著“大國底氣從核來”的壯美史詩;從世界維度的廣鏡頭去俯瞰,更能深沉地理解第一代核工業創業者們的光榮與夢想、跋涉與執著——“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的展覽館,歷史猶如波濤洶涌的大海,奔涌而來——
20世紀50年代,美蘇兩國核潛艇相繼下水,裝備核潛艇成為海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向。中國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決定自主研制核潛艇。1958年,聶榮臻元帥向中央呈送《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中國核潛艇研制工作正式拉開序幕。同年,潛艇核動力設計團隊組建,并開始初步設計。第一代核動力人為了響應毛主席“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號召,從全國各地匯聚到祖國大西南深山,用短短5年時間就建成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解決了海基戰略核威懾力量建設中最關鍵的動力問題,也第一次實現了核能發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黨委副書記唐傳寶表示:“從此,我國核動力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至現在,走過了近六十年的征程……”
1970年8月30日,在中國核動力事業歷史上,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實現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的第一度核電。同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下水,經過4年的海上試驗,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并交付海軍正式服役。大國底氣從核來,威武的史實,讓媒體團滿懷崇敬與期待地來到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發實驗基地,代號九〇九基地。大家依次參觀了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部舊址、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指揮部,彭士祿、趙仁愷舊居等,尤其當走進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昏暗的燈光,縱深的走廊,按鈕閃爍著紅綠黃光的陸上模式堆總控臺,讓人瞬間穿越時光,回到那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激情歲月里。
在那個歲月里,909基地條件尤為艱苦。核工業創業者們在初創業之時,喝的是稻田和池塘水,住的自己蓋的草棚和干打壘房子,所有的關鍵設備都是人扛手提,翻越十幾公里山路才運抵現場。核動力院高級工程師、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操縱員高星斗老先生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我是1966年西安交大畢業的,1968年來到四川參與核潛艇的建設,從核潛艇的誕生到退役,全程見證并參與了這項偉大的工程。1968年,正值八千軍民大會戰時期,基地條件極其艱苦。身處深山,交通不便,僅有羊腸小道可通過,住宿條件也是極其簡陋,大家住在臨時搭建的草棚中。當時需要挖深搭建20多米的廠房,為了能加快工期,來自各大高校的160多名學生,與當地軍民一起,開山辟路,建設廠房。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大家以毛主席‘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動力,三班倒、連軸轉,全身心投入建設。”
在那個歲月里,簡陋斑駁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指揮部從未有過如今的安靜,無數次的討論、決策與部署在這里持續上演,直到核潛艇從無到有奇跡誕生。
核能綜合利用,造福民生
7月中旬的海鹽,驕陽似火,熱辣滾燙。“兩彈一艇”的成功研制,是我國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標志,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1970年2月8日,周恩來總理指出,“二機部不能光是個爆炸部,還要發展核電。”新的號令發出,新的方向確立,從那時起,中國人開啟了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
于是,在“紅船”啟航的地方,我國核電事業的搖籃——秦山核電孕育而生。在中國核電科技館的墻上,一塊石英鐘端正地掛著。在館內略顯昏黃的燈光下,一束光打在時針和分針上,指針定格在0時15分。它記錄著三十余年前的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30萬千瓦核電機組成功并網發電的歷史性瞬間。那一刻,我國核電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邁出了從無到有的重要一步。
以此為起點,在華夏大地上,承載著核電人的夢想和汗水,一幅波瀾壯闊的核電發展畫卷,緩緩鋪展開——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先后掌握了30萬、60萬、100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實現了核電型譜化、批量化、規模化發展。中核集團自北向南建成了田灣、秦山、三門、福清、昌江五大核電基地。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積累和創新,秦山核電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從秦一廠到秦二廠、秦三廠,再到方家山,秦山核電人一步步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核電發展之路,為全球的核電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秦山核電作為我國核電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秉持‘責任、安全、創新、協同’的核心價值觀,為國家能源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大國底氣正是源自這份對核安全的堅守,對核技術的構建、對核能綜合利用的探索以及核工業人對高質量發展的堅定信心。”秦山核電黨委副書記吳炳泉詳細介紹了秦山核電的發展歷程和成就。如今,秦山核電已安全運行超160堆·年,累計發電超8200億千瓦時,等效減排二氧化碳7.5億噸,相當于植樹造林512個西湖景區。
作為清潔安全高效的基荷能源,核能除了發電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據了解,核能除在供熱、供暖、供汽等領域應用外,還可在同位素生產、制氫、海水淡化等諸多領域廣泛利用。目前,我國核能綜合利用正呈現出多樣化發展局面。“看,這個就是核能供熱的供暖管道。”參觀秦山核電期間,讓媒體團充滿好奇的浙江海鹽核能供熱示范項目展現在眼前。“自2021年12月投用,浙江海鹽縣已經連續三年采用核能集中供暖,是南方首個實現核能集中供暖的地區。”秦山核電通過自主設計制定了全球首座全模塊化核能供熱首站建造方案,利用核電基地機組剩余熱功率,通過先進的熱力傳輸技術,將溫暖送至海鹽縣的居民小區、公建設施及工業園區。秦山核電核能供熱項目的成功實施,讓海鹽的冬天更加溫暖。在核能供熱項目溫暖人心的同時,秦山核電在同位素生產領域也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2024年4月20日13時48分12秒,隨著一聲令下,碳-14靶件從秦山核電重水堆機組中成功抽出,這是我國首次利用核電商用堆批量生產碳-14同位素,從此徹底破解了國內碳-14同位素依賴進口的難題,實現碳-14供應全面國產化。這是中核集團踐行“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堅持科技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我國核能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基于秦山核電在同位素生產領域的優勢,海鹽縣人民政府聯合秦山核電積極打造核技術應用(同位素)產業園,與相關企業緊密合作,將更多的核技術應用和同位素產業帶到海鹽。
事實上,不僅秦山核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也積極從事核技術應用的開發研究,形成了較強的同位素生產、放射性醫療設備研制、放射性藥物研發與生產能力。2024年1月30日,由核動力院設計、建造的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醫用同位素試驗堆正式開工建設。醫用同位素堆預計2027年建成投產,是核動力院打造中國“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的新國家名片。該堆建成后初期將解決部分國內緊缺同位素及藥物需求,中期將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實現數種新型醫用同位素國產化,長期將達到國際領先,徹底解決國內醫用同位素緊缺和核醫學發展的難題,成為全球醫用同位素及藥物的重要供應基地,減少疾患痛苦,造福人民群眾,將國內醫用同位素藥品價格降下來,讓更多的人用得上、用得起。面向未來,核能正在以其不同的形態,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