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批與能源轉型相關的制造業項目遲滯。
今年8月,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實施滿兩年,這兩項號稱旨在重振制造業、完善清潔能源產業鏈、加強綠色技術科研能力的法案,自2022年8月實施以來就飽受爭議和批評。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調查,兩項法案提供了財政支持的大批制造業項目出現推遲或停滯,其中包括太陽能、氫能、電動汽車、電池等與能源轉型相關的項目。
40%大型制造業項目推遲或取消
英國《金融時報》調查發現,兩項法案實施首年,美國公開宣布的總投資2279億美元的114個清潔能源、半導體等制造業項目中,價值840億美元的項目出現延期、推遲甚至無限期暫停,占比接近40%。
另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截至今年5月,美國已經宣布了總計3820億美元的制造業相關投資,其中約70%投向芯片產業,剩余投向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然而,這些投資計劃中相當大一部分要么推遲,要么削減投資規模,有的甚至已經全面叫停。
《日經亞洲評論》撰文稱,兩項法案計劃為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和半導體產業撥款數千億美元,但兩年來,進入實際生產階段的項目少之又少。
目前,美國汽車市場電動化轉型出現倒退現象。在美國,政府放寬了車企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同時電動汽車銷售也在持續放緩,這拖累了汽車制造商的盈利,擴張計劃也因同類高性價比車型的競爭而被迫暫停。
福特年初宣布關閉所有電動汽車生產線,并縮減了密歇根州動力電池工廠規模,同時推遲了田納西州電動汽車工廠正式投產時間。7月,通用汽車推遲新廠建設,同時將密歇根州電動卡車工廠改造完成時間推遲6個月至2026年中期,這意味著通用汽車將無法實現到2025年在北美具有100萬輛電動汽車產能的目標。
與此同時,韓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Samkee宣布,將阿拉巴馬州電動汽車生產線擴產計劃推遲1—2年。美國汽車座椅和電子電氣技術供應商李爾則推遲了電動汽車零部件擴產計劃,該公司2022年底承諾投資逾1億美元擴大電動汽車零部件產能,原計劃新工廠今年初在底特律附近投入運營,但目前已不再推進相關進程。
綠色能源項目不同程度暫停
大型清潔能源項目也沒能幸免,被擱置的旗艦項目包括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在俄克拉何馬州投資10億美元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韓國LG能源解決方案公司在亞利桑那州投資23億美元的電池存儲設施,以及全球最大鋰礦商美國雅保集團在南卡羅來納州投資13億美元的鋰冶煉廠。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一年,美國Maxeon太陽能技術公司、加拿大太陽能制造商Heliene、瑞士太陽能制造商梅耶博格等多家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相繼推遲了在美建廠計劃。印度光伏組件制造商Vikram Solar在美合資公司VSK Energy承諾的15億美元投資計劃,則進入重新評估階段,包括在科羅拉多州布萊頓投資2.5億美元、創造900個就業崗位的項目,以及投資12.5億美元建設一座太陽能電池板零部件工廠的計劃。
挪威電解槽制造商耐歐氫氣也暫停了在密歇根州4億美元的電解槽制造項目,原因是《通脹削減法案》中有關氫能項目稅收抵免規則條款不清,給項目開展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去年5月,耐歐氫氣宣布,將在密歇根州投建一座自動化電解槽制造工廠,該工廠具備每年生產4吉瓦堿性和PEM電解槽的產能。
佐治亞州電池零部件制造商Anovion將8億美元人造石墨加工廠建設計劃推遲了一年多,原因是《通脹削減法案》對電動汽車行業給予的支持條款不夠明確。據悉,Anovion計劃在佐治亞州班布里奇投建北美最大人造石墨加工廠,預計年產4萬噸用于鋰離子電池的合成石墨陽極材料,此舉將使Anovion成為美國第一家商業化的人造石墨生產商。
政策搖擺和成本激增是最大阻礙
業內認為,市場狀況惡化、需求放緩、勞動力短缺、總統大選導致政策不確定性增強等因素,促使回流美國的企業不得不重新調整計劃。
一方面,政策搖擺給企業在美投資造成阻礙。《芯片法案》提供的財政支持到位十分緩慢,而《通脹削減法案》的財政資助條款和規則不清晰且缺乏指導性,這使得大部分企業獲批艱難。此外,美國總統大選加劇了兩項法案的不確定性,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明確表示,如果勝出將立即終止《通脹削減法案》。
事實上,不管兩黨誰勝出,美國“大財政”情況都將延續,兩黨總統候選人都沒有提出財政緊縮計劃,這將在無形中給企業投資和民生成本帶來影響。近年來,美國財政赤字率大幅上升。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6月測算,由于利息支出上升,未來10年美國財政赤字率有望進一步擴大,到2034年赤字率或仍將維持在6.8%的高位水平。
另一方面,通脹高企帶來的高昂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使得美國制造業回流的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大。美國清潔電力協會市場和政策分析副總裁約翰·亨斯利表示:“不是所有工廠、設施、產線都會投產,這只是競爭的一種健康表現,人員流失在所難免。”
亞利桑那州卡薩格蘭德市市長克雷格·麥克法蘭則表示:“由于勞動力和供應鏈的原因,支出成本普遍都高于預期,各公司不得不重新評估各自投資。”
其實,早在《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法案》推出之時,200多名經濟學家就聯名致信美國國會,強調巨額財政支持將帶來通脹壓力。《紐約郵報》則撰文稱,《通脹削減法案》對抑制通脹沒有實質作用,甚至會在未來幾年拉高民生成本,給美國財政帶來更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