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完善充(換)電站、加氫(醇)站、岸電等基礎設施網絡”“建立健全氫能‘制儲輸用’標準”。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意見》的發布有助于促進氫能“制儲輸用”涉及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突破,解決困擾氫能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而要實現氫能全鏈條發展,仍需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攜手并進,共同應對技術挑戰、完善政策體系、加強市場培育。
多種新應用突破不斷
近期,我國在氫能領域的應用突破不斷——
航天科技集團旗下單位近日聯合研制的5噸/天氫液化系統一次性開車成功,穩定產出液氫,系統采用的核心部件均系自主研發;
我國首臺大功率氫能源動力火車即將投用,可拉動超200節客車車廂;
國內首條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堆全自動生產線將在9月底下線,預計今年生產1000套電堆。
除此之外,在氫能政策方面,各地頻傳利好消息。“氫能高速政策最近成了行業關注的熱點,繼山東、四川、內蒙古等地之后,吉林、陜西也提出氫能車輛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高工氫電產業研究所某研究員表示,“這說明政府層面正以有力的實際行動,從市場端助力氫車運營推廣。”
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凱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自去年《共建中國氫能高速行動倡議》在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發布后,多個省市研究并出臺氫能車輛高速通行費免費的政策。“這將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產生極大帶動作用,也進一步堅定了行業共建氫能高速公路綜合示范線的信心。”
《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高度重視,快速行動,競相規劃氫能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氫能項目落地,在氫能制備、儲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紛紛取得實質性進展。
仍處于規模化導入期
不過整體看,我國氫能發展當前正處于規?;瘜肫?,從制氫、儲氫到用氫,全周期產業布局依然存在不平衡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郭烈錦近日公開表示,當前我國氫能產業還存在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部分關鍵核心零部件和基礎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
《中國能源報》記者注意到,以往提到氫能產業鏈,總會提“制儲運用”,而《意見》明確提出“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輸和運一字之差,卻值得重點關注。”綠色能源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研究院會長助理兼產研部副主任張勝青表示,長期以來,氫能“儲運加”作為連接兩頭的“脖子”環節,發展一直不及預期,成為全鏈條協同發展的關鍵堵點之一。“此外,高昂的氫氣運輸成本使終端用氫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制約氫能廣泛使用。”
張勝青進一步指出,如果通過管道輸氫,上述問題將很大程度得到解決。但由于管道輸氫涉及能源安全,亟需國家層面主導建設。
國家電投首席科學家、國氫科技首席技術官柴茂榮近日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每年的氫氣產能大約在4800萬噸,產量超3600萬噸。“從‘制’的環節看,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氫能‘制儲輸用’,關鍵在用,用的環節打開了,‘制儲輸’就能‘活’了,用氫絕不是只有每年幾百輛重卡就能解決。”
柴茂榮的觀點得到多位業內人士的認同。北京開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超也表示,若找到差異化的應用場景,將推動氫能快速打開市場。
壯大氫能“國家隊”力量
對于構建氫能全產業鏈,郭烈錦強調,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從上游氫氣制取、中游儲運加注到下游推廣應用全面展開。
“從整個能源產業來看,將產業鏈各鏈條間彼此孤立、分隔地去判斷評估,不利于推動產業鏈整體構建。”郭烈錦稱,應該考慮從能源的源頭到終端產物,包括主、副產品乃至廢棄物的處理,進行全面完整、全生命周期的評估和判斷。
多位氫能企業人士呼吁,應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幫助氫能企業快速發展。“建議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氫能產業,尤其加大對氫能企業支持、推動相關企業發展,同時予以引導,使企業明確定位和方向,加快商業化轉型、融資及上市步伐。”鷺島氫能(廈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陶華冰說。
對此,柴茂榮建議,首先要成立國家層面的氫能公司,由國務院國資委來統籌、引領整個產業鏈發展。“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國家隊’,實行兵團作戰,而不是搞‘游擊隊’。像美國有空氣公司(AP),法國有法液空集團,德國有林德集團,日本有巖谷三井,而我國目前還沒有這種規模的氫能公司。”
“其次,國家要組織產、學、研等聯合攻關,集中力量辦大事。因為能源涉及到幾十萬億的產值。所以,要舍得較大的投入,不要撒胡椒面。通過不斷開展技術攻關,真正解決氫能的‘卡脖子’問題。最后,建立好平臺后,要充分國際化。人才機制要靈活,創新機制要靈活,允許社會資本參與,也允許創新團隊骨干人員個人持股,充分激發社會各界積極性。”柴茂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