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幫大興安嶺賣森林碳匯。”
日前,在黑龍江漠河舉行的2010中國(大興安嶺)低碳經濟論壇上,國家林業局造林司副司長、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怒云發出呼吁。
如果按照國家發改委目前CDM減排1噸二氧化碳8歐元的指導價格計算,大興安嶺的新增森林碳匯如果能賣出一部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讓人遺憾的是,目前這還只是個數字。
中國碳匯“有行無市”
“碳匯”對大多數國人來說還是一個較新的名詞,“甚至很多林業業內人士都沒有弄清楚。”李怒云說。
“所謂‘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李怒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碳匯在林業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這個植物主要指的是森林。”
“森林具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增加森林就能增加碳吸收。”李怒云告訴記者,近10多年來,中國政府投資近5000億元,實施了天然林保護等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目前我國森林植被總的碳匯儲存量已經達到78.11億噸,對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化國家在2008年-2012年的第一個承諾期內,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總體減排至少5.2%。在其合作框架內,《京都議定書》又設定了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項目,即一些工業化國家為了完成規定的減排任務,可以通過提供技術和資金等方式,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所獲得的碳信用指標,用以抵減本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同樣,中國尚有很多地方適合進行林業CDM項目,這給大興安嶺的森林碳匯尋找到了一個出路。
“我們鼓勵企業出錢植樹造林。他們所出的錢,可以看成是一種購買碳匯的行為。”李怒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在四年前,完成了一個研究工作:就是把中國適合CDM規則、適合開展CDM碳匯造林的地方都找出來了,集中分布在從東北經河北、山西延伸到西南的一大片區域。這個研究工作的價值在于為國際CDM買家提供優先購買CDM項目的區域。這些地區的宜林地相對來說:具有植物生長周期短、種植成本低、生物多樣性價值高、扶貧效果最好等四大特點,具有綜合效應。不過,調研做完后,目前并沒有太多國際買家來買,只有廣西的4000多公頃和四川的2000多公頃碳匯賣了出去。”李怒云說。
為何無人買?
李怒云表示,在現有資源條件、工業技術體系以及傳統能源消費模式下,“減少工業排放需要付出較高成本,難度較大。而森林恰恰具有成本較低、可持續、可循環、可再生以及綜合效益高并創造就業等特點,能夠為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社會進步帶來多種效益,短期和長期都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但這些尚不能改變林業CDM項目“有行無市”的現狀。
“森林的生態效益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其特點是全社會都在無償享受而不用付費。”李怒云告訴記者,“比如大興安嶺的森林,就是誰都不去管她,只要不毀林,碳匯也是在增加。那么多的碳匯,誰來買單?”
李怒云表示,實際上,現在我國所有的森林的生態效益都是“公共品”,森林碳匯存量的產權都是不明晰的。因此,在碳匯產權界定上,必須是新增量,要有與國際接軌的規則、計量監測,認證、注冊。最終,才能將碳匯由產品變成商品。產權明晰才能交易。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京都議定書》中規定,在2008年-2012年的第一個承諾期內,只有“造林再造林”項目才能列為合格的CDM林業碳匯項目,而且,每年從CDM“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中獲得的減排抵消額不得超過基準年(1990年)排放量的1%。
李怒云解釋說,“所謂‘造林’,是指在過去50年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工造林活動;‘再造林’是指在1990年1月1日以來的無林地上開展的人工造林活動。CDM 碳匯項目要求人為的增量才可以交易。”
“不要輕易把森林碳匯與碳交易和抵減排放量掛鉤。根據目前的規則,碳儲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因為不能證明其商品的屬性,也就是說產權不明晰、基線不清楚、沒有額外性和計量監測。但是人為的增量的產權是可以弄清楚的。也就是說造林的產權是林農的,企業購買的是碳匯權。”
李怒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幾年前就有一些企業想推動碳交易,“但是沒有人去買。”
至于為何“有行無市”,亦有業內人士表示,做林業碳匯項目,與國內其他減排項目相比,程序繁瑣,資料復雜,時間比較長,技術標準比較高。同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買家不出造林的錢,只出買林木吸收空氣的錢。這個也一下子讓人比較難接受。而做成后真正的第一筆收入,要等到5年后,由第三方核查機構監測,根據實際吸收和儲存了多少二氧化碳的量才能獲得,以后每5年還要監測一次,分期取得收益。比如風電,可以很清楚地算清減排多少碳,但是森林很難算,不同的樹,不同年齡、不同區域,吸碳量是不一樣的。
“僅從碳匯收益的角度講,這些項目還不完全具有吸引力,退耕還林或者種植烤煙、核桃、經濟林等,或許更能讓老百姓看到眼前的經濟收益。”該人士說。
自愿碳匯市場模式啟動
2006年11月,“中國廣西珠江流域2000公頃再造林項目”獲批實施,這是全球第一個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則的造林再造林CDM林業碳匯項目。據悉,該項目通過以混交方式栽植的馬尾松、楓香等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世界銀行生物碳基金按照4.35美元/噸的價格購買,預計15年內購買48萬噸二氧化碳。而之前為了落實這個項目,國家林業局曾請來了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在廣西當地一遍遍地展開調查。“做起來相當困難。”
隨后,四川的再造林項目也找到了買家,價格為6美元/噸。李怒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時因為主管部門覺得價格便宜,曾經不同意賣。
上述項目都是CDM 項目,比較難做。
記者獲悉,一些國家的政府或組織,已經開始要求自己的員工出差時要付錢購買因乘坐交通工具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一些國際會議和娛樂活動中,與會者或觀眾也會出錢購買碳補償。
“2007年起,我們鼓勵企業捐資造林,成效顯著。國家的重視下,現在民政部批準成立了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下稱‘碳匯基金’),企業捐資到碳匯基金造林,所造林木歸農民所有,企業獲得碳匯指標,起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作用。這樣的操作模式實際上是自愿碳匯市場的模式。”李怒云說。
和國外碳基金不一樣的是,目前碳匯基金是一個公益性的基金會。不僅企業,個人也能向碳匯基金捐資,“購買”碳匯,以抵消自己日常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
“企業是排放的主體,在中國目前還不承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義務的前提下,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會愿意拿出一些錢來造林。而造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我們會計算清楚,計在企業的賬戶上。企業可以作為環境產品來使用,對外宣傳自己志愿減少了排放。如果全社會都來做這件事,那么生態效益的價值化就實現了。”李怒云說,“比如中國石油,已經捐資3億元到碳匯基金會‘購買’碳匯。”
“大興安嶺有很多中幼林,有很大的增加碳匯的潛力,應該借勢推動以碳匯為主的生態服務市場的培育。”李怒云建議,可以動員工業企業,特別是東部地區的煤炭、電力等高排放企業,出資到大興安嶺地區開展碳匯造林和森林經營,自愿增匯減排。
李怒云建議,大興安嶺地區可與東部發達地區結成“姊妹”城市,由結對城市的工業企業捐資到大興安嶺地區“購買”碳匯,開展碳匯營造林。也可以在國家林業局和碳匯基金的幫助下,規范開展碳匯計量、監測、核證、注冊等,確保大興安嶺地區具有產權明晰、計量清楚、內涵豐富、多重效益的森林碳匯,促進大興安嶺地區生態服務市場的價值化,從而盤活大興安嶺的森林資產,推動大興安嶺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李怒云同時表示,“盡管目前碳匯價格較低,但是如果有國內外企業到大興安嶺來買碳匯,我們也應支持,因為生態服務有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