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管網集團廣東省天然氣管網“縣縣通工程”開工儀式在廣東省梅州、韶關、清遠三地舉行。同時,全國多地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中俄東線南段、蒙西管道等多條管線建設加速推進,這是國家管網集團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遠景目標的實際行動。
日前,國家能源局召開網上新聞發布會,發布2021年一季度能源形勢、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季度,我國能源供需總體平衡,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提速,有力有效地支撐了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是煤化工發展的一個關鍵期,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壓力之下,行業發展要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相關措施,以在極端情況下保障石油戰略需求為出發點,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統籌自身與其他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同時兼顧常態下的經濟性,實現煤化工高質量發展。”
中國政府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后不到半年,“碳中和”已成為中國企業言必提及的關鍵詞。
為充分發揮績效考核作用,該公司還研究出臺了新能源發展獎勵等制度,激發基層各單位搶占優質資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為促進新能源開發建設,該公司先后特邀新能源行業龍頭單位圍繞新能源項目開發建設流程、新能源運維進行了專題培訓,為項目前期開發和隊伍建設充能續航。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總體部署要求,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4月28日,國家能源局首次以現場會的形式組織召開了央企總部層面的電力調度交易與市場秩序廠網聯席會。會議響應近期市場主體加強廠網之間溝通聯系的意愿訴求,搭建了廠網高層交流、議事、協調平臺。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志武出席會議并講話。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科技創新能夠提供哪些支撐?就此話題,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發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
我國是能源生產大國,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能源共同滿足我國能源消費需求。低碳發展的實質是提高可再生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比重,在滿足全國能源需求的同時,減少高污染、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從能源系統的角度對未來各類能源消費總量進行碳減排路徑的規劃,對我國未來能源規劃和能源結構調整具備參考價值。
為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積極作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證監會日前聯合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
光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好的饋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1839年,法國科學家貝克雷爾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后來被稱為“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1954年,美國科學家恰賓和皮爾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首次制成了實用的單晶硅太陽電池,誕生了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實用光伏發電技術。20世紀80年代后,太陽能電池的種類不斷增多、應用范圍日益廣闊、市場規模也逐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后,光伏發電快速發展。時至今日,人類仍然未停止探索光能的利用的腳步。“光伏+N”給人類,給未來創造無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我們為何要提出這些目標?如何實現?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杜祥琬。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任洪強教授看來,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現代化,就必須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020年9月22日,中國就向世界宣布了中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獲得了歐盟及世界各國的廣泛贊譽。”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表示。
“電力行業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行業,不僅自己要達峰,而且還要支撐全社會盡早達峰,助力全社會低碳轉型。”
自去年9月,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我國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并于去年12月將“碳中和”納入了2021年重點工作之后,“碳中和”就成了各行各業熱議的話題。
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后,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一個是構建現代化能源經濟,另一個是構建能源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