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開始,匯率出現了比較大幅度的變化,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同時也要穩定人民幣在全球貨幣當中的地位。請問2017年央行有哪些工作保障匯率的穩定?謝謝。
您剛才提到的2016年下半年匯率波動比較大一些,有多種因素,我簡單說兩個。第一,2016年下半年,中國對外投資和其他方面的外部花銷比較猛一些,每年下半年這個季節都會多一些,去年多得明顯一些,也包括有一些企業在外面收購的熱情比較高。
第二,美國大選,特朗普當選,之后出現了很多和一般人預期不太符合的變化,因此導致美元指數上升比較猛。在這種情況下,匯率波動比較大。
我們相信,今年隨著中國經濟比較穩定,而且更加健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都取得成績,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比較好,應該說匯率自動就有一個穩定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們有關政策方面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但是在執行和監管方面要做得更精細一些。因此,我們相信在這樣的情況下,今年的人民幣匯率應該比較穩定。
當然,外匯市場歷來是非常敏感的一個市場,會隨著整個全球經濟,也隨著中國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不斷波動,誰也不能夠非常準確預期2017年走下來還會有哪些不確定性,哪些事件會發生。因此,正常的匯率波動是一個常態,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您認為中國和美國在利率方面的差異,對于維持人民幣的穩定重要性如何?
從外匯市場的交易層面上看,特別是有很多交易室、交易員,從他們的層面上,利率差異往往是導致一些短期操作方面的動因,錢是會朝著利率高的方向移動。但是,從中期的角度來看,各國的利率水平主要由國內經濟的情況所決定的,而國內的經濟情況既包括經濟增長、就業、對本國經濟的信心以及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各國也不一樣,各國利率也都是有差異的。比如,你們看日本多少年利率都很低,跟其他貨幣有明顯的利率差距,但不見得說就一定會導致非常明顯的、持續的投機活動或者資本流動。這是我的看法。
我的問題關于資產管理業務。據了解,央行目前正在牽頭統一資產管理業務的標準和規制,請問制定、出臺統一監管標準的初衷是什么?將圍繞哪些具體的方面規范資產管理業務?大家都知道,資產管理業務涉及的部門比較多,請問現在各部門之間是否還存在分歧,具體的政策將何時出臺,更進一步思考,能否把這項政策的制定和出臺看作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試驗田?謝謝。
我們兩年多以前已經初步設置了一個協調機制,這個機制叫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最近研究了資產管理的問題,也有的人會把它稱之為理財產品的問題,因為資產管理中間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財產品。“一行三會一局”,也就是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之間已經在許多比較大的問題上初步達成了一致。我們可能會進一步細化以后,作出一些初步規范。但是,這個規范決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我們會把一些存在的突出問題規范一下。
現在有哪些方面的問題呢?一是理財產品市場上有一些混亂,這些混亂包括比如標準差距太大、套利機會太多、投機性過強等問題。二是監管之間通氣不夠,對市場總體觀察和風險把握還不夠好,所以這方面也要加強。從資產管理各種個體來說,有一些是投機性過強,忽視風險,沒有一些起碼的風險管理的做法。三是大家所關心的,有一些資產管理產品或者理財產品嵌套運行,就是從金融系統一個行業的一個公司到了另外一個行業的一個公司,來回在系統里轉。而我們強調資產管理和其他金融業務一樣,要著重為實體經濟服務,轉來轉去錢沒有到實體經濟去。這中間到底有些什么問題,可能有一些是套利,甚至有一些是違規的行為。就這幾個方面,大家對資產管理究竟怎么定義、都是哪些范疇、都存在哪些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
金融監管協調機制還會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而且在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還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層次,現在還沒有做到,我也沒有辦法告訴你。謝謝。
我的問題是有關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我們看到,從去年開始,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舉動很多,而且最近一段時花旗(Citi)和彭博相繼把中國債券納入他們的相關指數,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期待,今年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步子會更快一些,會有大的舉動?謝謝。
我先說兩句,然后再請潘功勝行長說。您說的這個問題是對的,債券市場從發展的早期開始,就秉著開放、公平競爭這樣一種思路建立并發展。因此,債券市場始終都是有對外開放的內容,并不是哪一年有一些突出的舉動。去年有利的方面是,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邁進,人民幣被納入SDR籃子,這些都有利于外國投資者提高對中國的債券市場的興趣,積極性也增加了。我們也相應推出了一些政策,但不是一些突出的政策,我們也不刻意追求人民幣債券是否納入某一個具體的債券指數,但是會穩步地在這個方向推進,在對外開放方面,會逐步再取得更明顯的進展。
周行長講的已經非常全面了。我想,近年來中國的債券市場發展速度的確比較快,債券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地完善,投資者也日益的多元。所以,在支持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方面,中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在對支持中國實體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也在穩步地推動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這種開放基本上在兩個維度上進行:一是境外機構到中國市場發行債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熊貓債”。到目前為止,國際開發金融組織、國外政府、國際上的著名金融機構和企業,這樣一些主體都有在中國債券市場發債的實踐,到去年年底,“熊貓債”發了600多億人民幣。其中,去年大家也看到世界銀行在中國發行了以SDR計價的債券。
二是推動了境外機構投資中國的債券市場。近幾年以來,人民銀行在放松、放寬市場準入,消除有關限制,豐富對沖工具、便利資金的跨境匯入匯出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從去年以來,大家看到的還是比較多的。所以,現在投資中國的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是400多家,大概是8000億元人民幣,去年一年增加了100多家,額度增加了1500億人民幣。另外,大家看到,3月1日彭博設立了兩個新的指數,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到新的指數之中。花旗前幾天也宣布,有三個指數準備把中國的債券市場納入其中。
正如剛才周行長所提到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中國金融市場更加開放,我國債券市場開放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下一步,對人民銀行來說,我們一定會完善相關制度的安排,比如法律、會計、審計、稅收、評級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為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提供一個更加便利和友好的制度環境。同時,推動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跨境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和境外投資者多一些溝通和交流,我想這個事情也不是那么著急,得一步步走,走得更加穩健一些。謝謝大家。
近期,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利用各種工具,市場認為在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上行,有人會有這樣的擔憂,認為會傳導到實體經濟頭上,會加劇實體經濟“融資貴、融資難”的情況,您怎么看?更有人覺得,央行在收緊貨幣政策,甚至以后還會有加息的可能,您認為市場該如何理解央行的這樣一種操作?謝謝。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還是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或者更明確的說法,就是我們的貨幣政策是穩健中性。至于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確實中央銀行工具箱的工具比較多,工具的使用自然可能也帶有引導市場價格、引導預期,同時傳導貨幣政策的意圖。但是也不見得對每次操作數量、價格都要作出過度解讀。貨幣政策總體來說還是穩健中性。
至于有一些人的擔心,我覺得應該從兩個方面說。首先,如果經濟中貨幣數量太大,像總理說的,我們不搞大水漫灌,但如果真是大水漫灌的話,實際上對經濟還是非常有害的,可能導致通貨膨脹上升、資產價格泡沫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此同時,貨幣政策在穩健方面適當做得更加中性一些,會有利于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企業要“三去一降一補”,如果貨幣太松的話,壓力就不夠,所以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至于說融資成本,“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首先這些年這個現象還是始終存在的,但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融資比例實際上每年都是在上升的。現在中國已經達到一個什么情況呢?在人民幣企業貸款60多萬億這么一個盤子下,已經實現了貸款余額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三分天下,基本上都是三分之一。以前不是這樣的,以前是大型企業占一半以上,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占的比例比較小一些。大概從2010年左右開始,貸款新增量中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基本是三分之一了,但是余額還有很大的差距。到去年,大、中、小三個組成部分都是三分之一。所以,在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銀行業、金融業自己也在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是說,要更多地面向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因此,融資難的問題會逐漸有所緩解。而價格問題是除了名義價格,還要看實際價格,這跟物價和其他因素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