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繼續保持“西快東慢”態勢。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從2006年的16.9%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7.6%;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在2013年之前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6年上半年降為8.0%。
區域板塊內部呈現加速分化態勢,2016年上半年,有23個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其中,重慶、西藏以10.6%的增速位列第一,而遼寧、山西增速排名墊底。
二是新興產業日益成為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2010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為1.64萬億元,占GDP比重為4%,2015年增長到5.41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8%;新興產業引領支撐優勢凸現,高技術產業投資帶動作用突出。
三是區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2016年,中國多個省市相繼制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方案與專項方案。
其中,東北地區在“去庫存”、“去產能”,優化企事業機構軟環境“補短板”等方面進展順利;東部地區供給側改革以新興產業培育與創新驅動為要點,中西部地區以產業升級為要點,均取得相應成效。
四是區域創新能力建設步伐加快。創新創業資源集聚區域,在國家“雙創”政策的引導下,加速構建創業創新生態。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區域經濟轉型的新動力。3D打印、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迅速,互聯網金融、移動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加速發展,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持續發展。
五是國家級新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逐漸顯現。國家級新區成為所在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如天津濱海新區GDP占天津的比重達56.2%。同時,國家級新區也成為區域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如2015年浦東新區實現稅收收入2658.1億元,占上海市稅收總量(不含證交印花稅)的26.9%。
談及未來趨勢,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趙弘表示,2017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區域經濟增長持續分化,開放度將進一步擴大的態勢。同時,國內區域合作更加深化,合作模式多樣化。此外,不同層次增長極將構筑形成多點支撐的區域空間增長格局,協同創新會成為區域經濟創新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