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的階段性總是借助重大事件顯現出來。在世界遭遇金融危機沖擊的背景下,中共十八大召開標志著中華民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未來5到10年,中國自身發展的勢能將更加充分地釋放擴散,更加深刻地影響世界格局與秩序的調整演變,人類文明進步將再次打上濃墨重彩的中國烙印。
世界經濟將顯三足鼎立
經濟上,中國將實質性地縮小與美歐的實力差距,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將更加廣泛、持久而深刻。
當下,世界進入后危機時代全面深刻調整新時期,各類國家不同程度地面臨以深化調整來促進發展的艱難任務,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不同程度地經過長期經濟虛擬化、產業空心化與財政債務化,在金融經濟危機沖擊下陷入調整困境。這些國家雖然擁有高科技優勢,但面對全球市場化大環境和國內的高成本壓力,謀求再工業化,重振實體經濟,短期內屬可望不可及。即使選擇釋放流動性,借助通脹,稀釋債務,攤薄成本,可適度恢復經濟活力與競爭力,但短時間內也難以改變其整體實力地位和民眾生活水平相對下降的趨勢。
經濟危機帶給新興大國的挑戰主要是環境與市場的緊縮壓力,其低債務低成本等比較優勢并未遭遇折損,施政空間相對充裕。隨著這些國家普遍重視教育科技,其綜合比較優勢將日漸顯現,從而在相當長時期內實現穩定發展,整體綜合實力看漲的趨勢短期不會逆轉。
經過兩個五年發展規劃,中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逐步開啟一個低能耗、高效益、大體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謹慎樂觀估計,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結束時,中國GDP可望在2010年的基礎上再次翻番,達到86萬億元人民幣。若按1:5的美元人民幣匯率折算,約為17萬億美元。世界經濟將真正呈現中美歐新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世界產業結構鏈條中,中國仍處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既是吸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設備和發展中國家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大市場,也是優質廉價消費品和電子機械產品的供貨方。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為中國對外投資與援助提供便利與支撐,促進拉美、非洲和中亞等資源富集國經濟多樣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財政狀況亦可望繼續保持穩健可控,為科技、教育、國防與社會保障等持續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促使中國的綜合實力地位再上新臺階。
更高層級更趨復雜的良性互動
戰略上,中國的地位與角色將實現歷史性轉型。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重要力量。未來10年,中國將初步確立起世界級大國的綜合實力地位,國際社會也期望中國更大程度地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在重大熱點難點問題上更加主動地發揮作用,不再旁觀風云變遷與潮起潮落。
固然,正如近年美國強勢回歸東亞、南海與東海釣魚島問題大幅升溫所顯示的那樣,在金融經濟危機激化各類矛盾、國家間關系回旋空間縮小的背景下,中國綜合實力地位增強,勢必引致其他國家,尤其周邊鄰國戰略疑慮加深,導致圍繞領海權益爭端的摩擦升級,這種情況實屬中國復興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階段。
中國的復興是歷史的宿命。一方面,中國要認識自身快速發展對全球和區域戰略格局的沖擊,在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同時,顧及到其他國家的感受與需求,讓它們逐步理解和學會如何與中國和平相處,共謀發展。另一方面,包括美日在內的外部世界也注意到,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已經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與一個強大的中國共事也是不可回避的歷史宿命。
顯而易見,日益強大的中國難免對外部世界帶來某種挑戰,成為一些國家戒備防范的對象。但是,繁榮強大的中國必然帶給世界更多機遇,也將帶動其他國家的發展;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必定成為大多數國家可依賴信任的對象,其日益強大的綜合實力也將為維護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在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時奉行更加理性克制的態度,對千百年強權政治傳統形成有力制約,并對個別國家的極端冒險主義形成強有力威懾。
總之,隨著未來10年中國繼續發展壯大,中國與外部世界將在更高層級上展開更復雜的良性互動,推動中外關系的歷史性轉型與升級。
中外政治的多樣均衡與和諧共存
政治上,中國軟實力增強,推動世界秩序朝均衡和諧的方向調整重塑。
一是中國文化影響力持續增強。隨著中國對外投資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中外關系全面深化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合和文化特質將煥發特有的魅力,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并存與和諧發展。
二是中國將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推動全球和區域治理。中國在全球治理權力架構中的定位和份量將隨著綜合實力地位增強而有新的提升。從聯合國安理會到IMF、世界銀行等機構以及20國峰會等全球多邊機制,從APEC、東亞峰會到上合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中國在人力參與、物力提供、議題確定、規則制定等方面,發揮更具建設性和更加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是中國模式的內涵更加豐富。隨著后危機時代世界步入調整新時期,市場經濟體制全球化進程深化,效益成為衡量各國經濟、政治、社會諸領域管理體制機制的最普遍性的標準。尤其在信息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總統制也好,議會制也罷,不管是民主黨、自由黨、共和黨還是社會黨、勞動黨或共產黨,體制優劣和執政合法性依據日漸趨同,即能否真正透明、廉潔、穩定、高效、利國惠民。
遭遇金融危機沖擊后,西方發達國家普通民眾開始質疑其傳統民主政治體制,更多的西方有識之士開始理性看待中國政治體制和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中國模式成為眾多國家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重要參照。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諸領域積累下不少復雜矛盾與問題,貪污腐敗和貧富懸殊是其中最嚴重的兩大問題,只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才能標本兼治。
未來10年,中國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將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政治制度的公開透明原則,探索強化黨內民主監督的制度與路徑,在中國特色民主政治體制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在政治領域開創中華文明建設新篇章,推動世界政治朝多樣均衡與和諧共存的方向發展。
未來10年,只要中國實事求是,客觀正視問題,冷靜面對挑戰,堅定改革創新,按既定路線走下去,就能促使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特別是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新的重大歷史性變化。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