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0.5%。在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仍不明朗的背景下,我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的大幅躍升,不僅表明穩增長措施成效顯現,而且將對年內經濟走勢帶來積極變化。
工業的強勁增長,對于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由現階段我國經濟結構特征所決定的。伴隨近10年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我國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的比重持續下降,目前僅占10%左右,而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依然保持著40%以上的份額,幾乎與第三產業平分秋色。因此,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對緩解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將產生積極影響。尤其是最近幾個月,工業企業逐漸消化去年以較高價格購進的原材料庫存,轉而以今年較低價格購入的原材料投入生產之后,成本與利潤此消彼長,效果立見。在利潤率明顯上升的作用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改前9個月利潤增速同比下降的被動局面,年內首度實現正增長。我國工業經濟運行出現的這一可喜變化,旋即引起海外媒體及專家廣泛關注,認為“隨著更多政府支持項目的啟動,中國經濟將持續復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還是初步的,我們絕不能因此而自滿,更不能沿著傳統增長方式盲目“擴大戰果”。因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夯實工業持續增長的基礎,進一步提升工業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依然是我們亟待破解的難題。從國際看,跨國公司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推動全球化生產和組織模式創新,通過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始終牢牢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與此同時,一些后起的發展中國家正以更加低廉的資源和勞動力成本,擠壓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制造業發展空間,從而對我國工業持續健康發展構成雙重外部壓力。從國內看,盡管我國工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但工業發展方式仍較為粗放,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等等。在新興的智能制造裝備領域,我國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散,技術創新能力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等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尚不足5%,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有鑒于此,著力解決我國工業存在的突出問題,縮小與發達國家工業化水平的差距,避開與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制造業進行低成本競爭,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我國工業發展新優勢,已顯得迫在眉睫。
培育工業新優勢,必須為其注入發展新動力。當務之急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相關決策部署,通過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夯實我國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首先,要及時抓住當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提升的有利時機,逐步健全我國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各類要素市場,不斷拓展市場配置資源的深度和廣度。推動這項工作,需要通過強化市場需求導向,激發企業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的內在動力,加快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使我國工業企業逐漸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過度依賴和資源的過度消耗。面對發展中國家,我國工業要加快形成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優勢;面對發達國家,我國工業要在繼續保持人力資源成本比較優勢同時,逐漸縮小技術創新差距。
其二,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抓緊淘汰落后產能,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繼續降低一般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著力提高規模經濟行業產業集中度,按照資源分布調整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工業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工業增長的基礎。
其三,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我國工業生產方式變革,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不斷增強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努力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我國工業才能在復雜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中長期保持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