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后,新領導層面臨的一個棘手的難題,即如何確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當前北京面對的內政層面的挑戰,多數屬于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只要經濟仍在高速運轉,就能從容應付乃至逐步消化,一旦發展停滯了,爆炸性的問題就不可收拾了。換言之,在今日中國,經濟問題實質上就是政治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已臻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依托勞動密集型產業,積重難返之下,企業和雇員均無提升技術的要求,自然工資水平難以提高,阻礙了中產階級的壯大。至此,就業不足、雇員收入增長緩慢,是盡人皆知的現象。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巨大變化,變得越來越復雜,亂象叢集。倘若中國在崛起之前就出現經濟衰退的困境,那種結局是十分凄慘的。一言以蔽之,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究竟應該往什么方向發展?
一國經濟高速發展以后,從高增長過渡到中等增長,不可避免,舉世皆然,何況中國經濟以近乎兩位數的速度發展已臻三十余年矣。其實中等經濟增長更加有序,是理性的、持續性強的經濟狀態,適足以遏制暴發戶如雨后春筍般產生的現象,也能夠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中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提供了保障。焦點在于,如何穩妥地實現經濟從高增長過渡到中等增長。假若這個問題處理失當,則直接破壞了中國可持續發展經濟局面。
經濟如何才能從長期的高增長穩妥地過渡到中等增長?不言而喻,必然要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際上,這項調整早在今年初已經端倪盡現。今年3月18日,副總理李克強在“2012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即已指出,當前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目標。
本月21日,十八大閉幕才6天,國務院召開“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全國11個改革試點省市負責人出席會議。未來總理李克強在會上指出,為了最大程度減輕改革阻力,要穩妥推進存量利益的優化,調整改變預期利益,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應有利益。
李克強的講話顯示,今后中國將調整經濟增長速度。只要中國維持7%的增長,到2020年就完全可能實現小康。而實現這一目標靠什么?還是要靠改革。接著,他說目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區、深水區,下一步改革,既需要政治勇氣和膽識,同時還需要智慧和系統的知識。改革要既有頂層設計,又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他強調,“改革還是最大的紅利!”
從中共十八大以后習近平、李克強兩人的表態,可以看到北京領導層雙管齊下的施政思路:在政治上側重反腐敗,增強中共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在經濟和社會問題上強調通過改革保持經濟增長,調整利益格局,強調社會公正,化解各階層之間的尖銳矛盾。
北京將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這已經是既定政策了。至于戰略性調整的具體內容,最終可能體現在“國進民退”、“民進國退”這一節點上。
過去數年,經濟政策上向“國進民退”方向傾斜。具體而言,近年全球經濟普遍欲振乏力,中國民企產品外銷歐美受阻,而內需出路則尚待開拓。銀行業、金融界貸款始終向國企傾斜,向民企貸款則步步為營,輕易不開口子。
過去認為國企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安全保障,可能已經明日黃花了。據資料,2010年民企從業人員1.6億人,解決了75%城鄉就業和90%新增就業,是迄今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主道。可見,民企的繁榮發展確實有助于維持政局的穩定。然而,國企占盡天時地利,壟斷金融、通訊、地產等資源,而在科技創新等具有競爭性的領域卻遠遠落后于民企。
事實上,若將國企壟斷性的資源和資金勻出一部分給民企,或許更有利于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今后,北京可能保持“國民并進”的局面,產業轉型歸于國企、民企的公平競爭,甚至會出現“民進國退”的現象,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