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發生概率最大的全球風險將是收入嚴重不平等問題;影響力最大的風險將是重大系統性金融危機;發生概率和影響力同時位居前5位的兩大風險則分別是財政長期失衡問題和水資源供應危機。
世界經濟論壇8日發布《2013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持續發酵的經濟危機伴隨著層出不窮的極端天氣事件,使得全球風險變得日益復雜和嚴峻。
報告主編兼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李·豪威爾說:“這些全球風險本質上是對我們一系列最關鍵體系的善意警告。各國需要高度重視其對全球風險的抵御能力,這樣在面對重大事故的時候,關鍵體系才能繼續正常運行。”
報告重點分析了備受全球關注的3個主要風險案例。首先是迫在眉睫的經濟與環境壓力。目前,全球經濟體系仍然承受著巨大壓力,特別是超寬松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正考驗著全球風險抵御能力。與此同時,地球環境體系面臨的壓力也有增無減,特別是溫室效應的加劇以及有可能更加頻繁出現、后果更加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正考驗著地球的風險抵御能力。
其次是高度互聯世界中的數字化“野火”。眼下,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傳播。報告指出,毋庸置疑,高度互聯的通訊體系讓人類受益匪淺,但也正是因為高度互聯,那些有意無意誤導他人、或者具有挑釁意味的信息才擴散得更快;由于虛擬世界里以訛傳訛的信息飛速擴散,即使正確信息馬上跟進,可能也來不及避免危害的產生。盡管互聯世界的標準和制度目前已初現端倪,但仍未得到明確界定。報告因此呼吁,社交媒體的發起者和用戶應該營造一種負責任并能夠理性批判的風氣,降低數字化“野火”帶來的風險。
最后是充滿隱患的醫療衛生領域。報告認為,上世紀醫學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讓世界各國沾沾自喜。誠然,保護人類生命的最有效、最常見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抗菌和殺菌藥物(抗生素),但這種方法是不可持續的。每一種抗生素都會造成選擇性進化壓力,即有些細菌會產生耐藥性并延續基因突變的能力,而基因突變又使得細菌的耐藥性得以維持。截至目前,新的抗生素仍然在不斷問世并取代藥效不斷下降的舊抗生素。然而,人類的創新速度最終可能無法趕上細菌突變的速度。人體對抗生素越來越強的抗藥性,可能會把早已不堪重負的醫療衛生體系推向懸崖邊緣。
報告中還包含一項關于國家風險抵御能力的特別報告,旨在為創建衡量各國風險抵御能力的新型評估機制奠定基礎。該評估機制基于這樣一個理念,即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抵御外部或全球風險,因此各國的風險抵御能力都成為至關重要的第一道防線。那么,各國應該如何應對那些似乎超出本國控制力或影響范圍的全球風險呢?報告認為,方法之一是各國采取“系統性思維”并貫徹風險抵御力的理念。報告介紹了風險抵御力的5個構成要素——穩健性、冗余性、資源豐富性、應對能力和恢復能力。這5個因素可以應用于國家評估的子系統:經濟、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和社會體系。其分析結果可以作為政策制定者的研判工具,用以評估并監督各國對全球風險的抵御力。
報告還研究了50項全球風險以外的領域,旨在引起決策者的警惕,并幫助其應對重要的新風險,如惡意應用地球工程技術、出現改變大腦的技術以及發現外星生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