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北京,霾籠罩。
從1月10日至14日連續5天,北京PM2.5維持在200以上,污染級別連續維持在重度和嚴重污染的水平。
北京市環保局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14日表示,北京此次空氣污染屬近年來比較罕見,其中,10日是重度污染日,11日至13日均為嚴重污染。
而這一天氣就在這幾天也侵襲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許多城市的灰霾都非常嚴重”。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如是說。
“霾的出現說明有一定的顆粒物排放,形成不是一兩天原因造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
超標10倍的PM2.5
1月13日10時35分,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
北京環保監測中心數據顯示,12日17時左右,北京市很多地區的PM2.5濃度值都達到每立方米700微克以上;22時,沒有好轉,北京市各地區PM2.5監測結果除北部地區幾個子站稍低外,其他仍維持在每立方米700微克的高值;23時,西直門北、南三環、奧體中心等監測點PM2.5實時濃度突破900微克,西直門北高達每立方米993微克。
“這些數值意味著非常嚴重的污染,按照國家標準,PM2.5日均濃度限值為每立方米75微克,有的時段高出了10倍左右。”潘小川告訴記者,這種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于建華表示,根據相關技術標準,當一個或多個區域24小時空氣質量指數達到500則為極重污染日。在極重污染日,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冶金、建材、化工行業的污染減排量上升到30%,在京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帶頭停駛公務用車30%。
“這種天氣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柴發合介紹說,一個客觀條件是特別不利的氣象條件。他解釋道,“最近一段時間沒有冷空氣過境,大氣處于靜穩狀態,也就是說大氣流動性很差,大氣擴散能力弱。在這一特殊環境下,大氣濕度比較高。另一個是污染原因,主要是污染物包括機動車、工業源、公眾生活等各種排放量相對比較高,大大超過特別不利氣象條件下環境容量所允許容納的污染物量。”這兩大因素是導致這次重污染發生的重要的兩個方面原因。
據環保部的統計,中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區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現灰霾污染的天數達到100天以上,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指導值2—4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曾指出,近30年來,我國公眾吸煙率不斷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卻上升了4倍多。這可能與霧霾天增加有一定的關系。不但濃霧纏繞、能見度非常低的天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時而有霧時而多云的天氣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可能催熱清潔環保產業
“霧霾天氣的出現將督促企業在環保上下大力氣。”潘小川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PM2.5的成分比較復雜,包括燃燒過程直接排放的細顆粒(一次PM2.5粒子),和經由大氣污染物經過多相化學反應產生的二次顆粒物。
“主要原因是,中國還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結構。”柴發合表示,工業與電力都是PM2.5的主要前體污染物的主要來源,這主要由于能源供應過度依賴燃煤造成的。“我國能源比重中煤炭的占比過大,沒有從根本改變燃煤大國局面。”
“這些年中國一直在發展粗放型產業,包括煤電、鋼鐵、水泥、石化等產業的發展都為現在大氣污染提供了污染物或者是污染物的前體物,也是導致大氣污染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柴發合告訴記者,因此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希望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GDP的增加和產業發展的速度及強度能夠和污染物的增加脫鉤,也就是希望GDP增加的同時,污染物的排放在減少,這樣才能逐步改善環境。”
“但并不是說要限制哪些產業,這些產業發展產能的同時一定要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把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作為企業發展的出發點,這樣既能保證產業的良性發展,也能保障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柴發合表示,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清潔能源以及環保產業將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產業,同時高水平節約化的服務業發展包括環境服務業的發展都是提升第三產業發展規模重要的方面。
中國控制大氣污染一直在和經濟發展賽跑。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布的《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報告顯示,雖然中國過去在控制大氣污染物,尤其是控制燃煤大氣污染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依然跑不過經濟發展帶來的能源消耗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以“十二五”期間為例,2010年末煤炭消耗比2005年增加了44%,占全世界煤炭消耗的1/4。雖然通過在電力行業大力推動脫硫改造達到了二氧化硫減排目標,但是由于沒有同時推進脫硝,氮氧化物排放在“十一五”期間增加了20%,這也意味著,即使“十二五”、“十三五”分別實施減排10%的目標,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也要在2020年才能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