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中東部遭“毒霾”籠罩,上周末,全國有33個城市的部分檢測站點PM2.5檢測數據超過300,空氣質量達到了嚴重污染,再度引發了公眾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擔憂。
中金公司在報告中指出,從空氣污染源分析,造成我國空氣質量不好的主因是由于煤炭消費密度過大造成的,比較單位國土面積、每年煤炭消費量和汽、柴油消費量,與國外相比,我國平均單位面積的煤炭消費處較高水平,我國平均汽柴油消費仍處較低水平,顯示我國燃燒污染物主要來自于煤炭燃燒。因此,從短期來看,脫硝改造是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最迫切、最有效的方法。
事實上,“十二五”期間,國家在繼續推進二氧化硫和COD減排的同時,新增了氮氧化物和氨氮兩項作為總量控制指標,尤其針對氮氧化物的減排,出臺了《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存量和新增機組在規定限期內必須完成脫硝改造。而在今年1月9日,國家發改委已經下發了《關于擴大脫硝電價政策試點范圍有關問題的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將脫硝電價試點范圍由現行14個省的部分燃煤發電機組,擴大為全國所有燃煤發電機組。脫硝電價標準為每千瓦時8厘錢。
國金證券認為,本次發改委正式下發脫硝電價政策,相當于宣告了巨大的脫硝市場正式大范圍啟動。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累計投運的脫硝機組容量約1.29億千瓦,當年火電裝機達7.87億千瓦,未改造的存量市場巨大,而按照脫硝的時間表,目前距離脫硝期限不足2年,因此巨大的存量市場短期內集中釋放將帶來訂單的高彈性。
同時,脫硝電價8厘/千瓦時的補貼額度的明確,也結束了部分火電企業以工程進度為籌碼與政策制定部門博弈的過程,有助于脫硝市場的加速推進。從脫硫行業的發展看,在總量控制標準的強制約束下,“十一五”期間,全國脫硫機組占比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截至“十一五”末,五大發電集團和國網的累計脫硫裝機占其火電裝機比例已達到92.04%,而尚未執行強制要求的脫硝僅占17.70%。
國泰君安表示,脫硝工程建設進度受政策及“問責力量”驅動,與脫硝電價關系漸弱,預計火電脫硝市場容量翻倍是確定性事件,行業2013年增速將達100%-150%。雖然8厘/千瓦時的補貼無法彌補運行成本,短期對脫硝第三方運營的業務形成不利局面,現階段運營業務盈利空間受到擠壓,但預計市朝力量將在“十二五”末向“十三五”過渡期間發揮作用,屆時運營服務業將迎來春天。
而從二級市場的角度看,除了從事脫硝等大氣污染治理公司外,空氣質量檢測設備提供企業也有望迎來短期表現機會。綜合而言,雪迪龍、龍凈環保、國電清新、九龍電力等個股較受機構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