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圍城中,人們發現, 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如一條“紅線”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生態文明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筆者認為,這實質上確立了生態文明在“五位一體”中的基礎作用。
生態文明就如一條“紅線”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生態文明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從生態環境領域試行政治體制改革有其深厚的國際到國內的發展背景。
首先,國際上環境保護與政治建設的結合越發緊密。世界綠黨的發展驗證了這種趨勢。自從1972年5月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綠黨——新西蘭價值黨成立,世界上已經有一百多個綠黨,分布在80多個國家,一些綠黨還獲得了執政地位,比如德國綠黨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已經成為執政黨聯盟的一員。綠黨提出“生態優先”的政治綱領,認為環境保護最終要靠政治力量介入來實現。
其次,國際政治勢力對我國環境領域的壓力增大。這一點以全球氣候變化領域最為顯著。生態環境問題不再是區域性問題,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由于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國在各種國際會議上都飽受國際壓力。美國大使館披露北京PM2.5的信息,也反映了這一現象。
再次,國內生態環境問題所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多。據統計,1996年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2005年以來,環保部直接接報處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20%。2012年就發生了7月2日的四川什邡反對鉬銅項目、7月28日的江蘇啟東反對污水排海項目,以及10月27日浙江寧波反對鎮海煉化擴建一體化項目等重大環境群體事件。這些事件都由人們對環境污染事件或者環境風險的擔心轉化為了人民群眾對政府政治決策的不滿。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如果率先從生態環境領域試行,對于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而言,應該是成本小、見效大的方式。相對而言,生態環境領域既得利益群體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阻力會比較小,容易開展。生態環境領域優勢又是目前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這一領域的政治體制改革將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與參與。再則,由于生態環境領域具有自身的獨立性,這可以為政治體制改革的試行起到“防火墻”的作用,即使試行出現問題,影響也不會過大。
我國可以先完善環境立法,試行由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生態環境領域的政治決策中,讓人民群眾對涉及生態環境的政策及項目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將為我國進一步的政治體制改革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作者:郭兆暉,中央黨校學部講師,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