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被淘汰,新生的走向未來,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之理,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本應一樣。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從高能耗轉向低能耗,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從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從污染轉向綠色。這應該是經濟的發展方向,也將為中國夢繪出可持續的未來。
但事實上,偌大的中國,淘汰落后和產業升級并非易事。幾年來,工信部出臺了嚴格的淘汰企業目錄,給出了量化的目標,但在淘汰了一批落后企業之后,產能上卻仍然控制不住,出現了越淘汰越過剩的奇怪局面。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產業升級的障礙究竟在哪里?
產能過剩,與多年形成的投資拉動型經濟不無關系,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把中國經濟從危機中快速地拉了出來,但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產能釋放過快,在外需不振、內需乏力的現實下,產能過剩已令九大行業百病纏身。
產能過剩淘汰遇阻,盲目追求GDP的思維難辭其咎。各級政府以為,GDP就是財政收入,就是就業,就是政績。面對國家強硬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各地利用假重組、先建后報、關小建大等手段應對,監管難以到位,加上地方政府因各種原因幫忙掩蓋,政策最后總是執行不力。
但現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提上日程,轉型升級箭已在弦,不可不發,落后的產能,再也不能在投資政策和地方保護中茍延殘喘。
不能否認,產能即使落后,也同樣貢獻著就業崗位、拉動著經濟增長,但在人力成本上升、能源資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高能耗、粗放、技術落后的產業已經不可能有前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我們是耗資源、出苦力、掙小錢還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層次謀得更高的產業附加值,應該是一個非常明確的選擇。著眼于短期目標、忽視長遠發展只會讓我們錯失機遇。
更何況,產業不升級,不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國家不但難以塑造在國際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居民收入翻番”也將無從談起。我們的產業層次不高,造成高校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產業層次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職工工資收入增長就是無源之水。同樣,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也不可能帶給我們一個生態文明。霧霾多日,籠罩半個中國,老百姓喘氣難,環境污染之重,同樣不會給我們的經濟喘息之機。
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勢必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好這件事,必須從全局上來把握,能不能做好,也將關系到經濟能不能持續、就業能不能穩定、收入能不能增長、環境能不能好轉等許多方面。各地應該認識到,如果一個企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企業因為沒有銷售利潤而造成虧損,最后倒閉是天經地義的事。保護一個落后企業只能讓自己背上一個包袱,到最后只會積重難返。
在這件事上,在政府行政強制之后,更應該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真正做到擇優汰劣,讓轉型升級走上自主向前的道路。我們應通過財稅政策,讓創新企業得到更多的激動,讓落后企業不再受到政府的保護。讓落后企業環境污染的成本、技術落后的成本、效率低下的成本最終反映在產品的成本上,讓創新企業的技術優勢、環保優勢最終反映在價格優勢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市場發揮選擇作用,讓落后企業有壓力,讓創新企業有動力。落后產能的淘汰、產業的轉型升級,也就會變成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