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12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M2)余額為97.42萬億元,M2與名義GDP的比值達到188%。對此,國內學術界爭議較長時間的一些相關問題再次進入媒體議題——中國多年來M2與GDP比值是否偏高?原因作何解釋?它與通貨膨脹有何關系?
M2指標是流通中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準貨幣。
現任央行副行長易綱曾以貨幣化理論解釋上世紀90年代以來M2/GDP逐漸升高的原因,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交易的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公眾對貨幣的需求不斷上升。
央行在《2011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也提出,一般而言,間接融資比重高,銀行融資占比大,一國貨幣總量相對就會比較多,因為銀行資產擴張(如發放貸款、購買債券和外匯等)會派生存款,增加全社會貨幣供給。直接融資(如發行股票、債券等)只涉及貨幣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轉移和交換,貨幣總量并不發生變化。
一些學者提出貨幣超量發行概念,并認為其為通脹之源。該如何看待M2這一指標在中國的意義?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認為,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是反映通脹壓力大小的適宜指標。
他表示,M2存量這么大,最終會不會導致通脹,關鍵是看貨幣流通的速度。如果貨幣流通速度顯著放慢,比如,資產泡沫破裂時,貨幣流通速度出現顯著的放緩,這時候通脹是起不來的。如果流通速度加快,肯定會有通脹壓力。
經濟體系配置資源效率低下、金融結構的不完善,引起貨幣的固化和沉淀,是導致貨幣總量龐大的原因。
劉煜輝表示,M2/GDP反映的是貨幣的流通速度,這是一個倒數的概念。速度減慢,證明經濟的效率是比較差的,貨幣效用比較差。這個與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有關,大量的錢都砸向了不具有經濟活力的地方,無效率的部分太多,最終沉淀下來。這樣,每年貨幣增速要保持一個高水平,以保障經濟增速。
劉煜輝強調,因為統計口徑、發展階段、金融市場建設、貨幣需求情況不同,國別之間的比較應該慎重。發達國家的金融創新活躍,有些具有貨幣職能的金融工具沒有統計進入貨幣供應量中。
他表示,各個國家之間貨幣層次劃分有較大的差別,金融深化程度也不一樣。美國金融創新市場非常發達,在M2層次之外,實際上還有跟存款類似,具有相同流動性的一些債務工具。
近年來,中國理財市場發展很快,創新了很多類存款的債務工具。中國的影子銀行發展的速度非常快,規模越來越膨脹。劉煜輝指出,未來中國的M2指標要么增加內涵,要么出現個新的M2+類似指標,以反映最近幾年的新型債務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