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無疑將面臨很多挑戰,同時最有可能會出現三種發展趨勢。就現行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經濟政策存在的弊端,中國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改革,而要取得改革的突破,就必須“強拆”利益固化的“藩籬”,這又無疑是最大的挑戰。
今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2年中國GDP增長率為7.8%。2012年無疑成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轉折點,今后將步入更加注重質量的中速增長期。當前發展經濟的當務之急應是通過重新促進競爭、提振家庭消費,逐漸降低對投資減少和出口等的依賴,著力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防止中國經濟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隨著中速增長和轉型發展階段的到來,中國經濟將面臨十分嚴峻的挑戰和十分棘手的困難,宏觀調控面臨的糾結問題日益增多。
首先,如何在調結構的同時穩增長,平衡短期刺激與長期調整的關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競爭優勢,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最緊急且棘手的任務。今后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轉型調整之上,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其次,經濟泡沫正處于漲不得、破不得的狀況中。刺破泡沫會導致企業倒閉、銀行呆賬增加、政府賣地收入驟減、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引發社會不穩定。不刺破經濟泡沫,各種社會矛盾越積越多,有可能積重難返。
再次,突破非公經濟發展的“三重門”太難。盡管國家在2012年上半年紛紛出臺“新36條”實施細則,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壟斷行業,但在最具吸引力的競爭性壟斷行業中,民營企業依然沒有平等的市場準入權利。今后不管是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提高國企分紅比例,還是落實“新36條”,啟動民間投資,都是利益格局的再調整。由政府推動的改革,不僅要放權,更要讓利,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
另外,城鎮化成為推動力看起來很美,但是推行起來也必須慎重。改革的難度和阻力增加,深層次問題不能解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難以正常推進。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西方經濟尚未走出危機,市場信心并未恢復。IMF首席經濟學家布朗夏爾警告,世界經濟正運行于“危機十年”的中段。
未來三種趨勢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取決于改革的力度和轉型的進度,將有三種可能預期可能。
其一,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米德沖突”。中國的經濟周期準確地說是政治經濟周期,因為投資始終是經濟增長的“撒手锏”,起到“保底托盤”的功能。因此今后的增長仍將主要由投資拉動。從歷史經驗來看,每次黨和政府的換屆之年,都是投資高增長、經濟高增長時期,因此至少未來兩年,投資增長速度不會低,只是投資主體可能發生變化,政府會試著打開大門,讓民營資本承擔起投資功能。
在投資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將會進入新一輪“米德沖突”的政策狀態,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的沖突難以協調。為了控制住通貨膨脹,仍可能實行緊縮政策,貿易順差又在另一頭高高翹起。新的經濟政策企圖去減少貿易順差,繼續加大消費和投資,而接下來新的通脹壓力又將強勢回歸。要想有效地解決“米德沖突”的難題,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實現內外均衡。
其二,僵持與博弈將始終處于膠著狀態。在短期內,宏觀經濟政策仍難以擺脫穩增長與調結構的糾結,不得不通過增加投資穩增長。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博弈將更趨激烈,經濟體制改革難以順利推進。新推出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有可能難以出臺,因為肯定會受到地方經濟諸侯和利益集團的干預,或者政策出臺后,時常要進行一些妥協性的調整。
同時,房地產市場也處于一個膠著僵持的狀態。面對老百姓對房價的下跌的迫切期待,政府對房地產調控出臺了史上最嚴厲的政策。然而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很多地方政府都重新打起了土地財政的“舊算盤”。今后房地產調控可能將不斷遭到地方政府的挑戰,“按下葫蘆浮起瓢”也將成為常態。
當然,房地產調控必然會帶來相關產業增長速度放緩。但是如果放松調控,必然會導致房價地價在目前已經處于高位的情況下繼續飆升,繼續吹大經濟泡沫。而如果加大地產調控力度,可能會造成開發商資金鏈惡化,進而導致地產泡沫的破裂,無疑將讓本已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
其三,要切實推動轉型和改革。從中長期看,長痛不如短痛,痛下決心推進改革和轉型,經濟進入實質性的重新洗牌階段,使得該死的“僵尸企業”徹底死掉,釋放出資源和要素,新生的供給面才能獲得更快、更多的重構的機會,進入新的增長周期。這就意味著“關廠”將大規模出現,在允許大面積企業倒閉和行業兼并整合的情況下,廣大的中小企業將面臨生死大考。另外就業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為緩解失業所造成社會穩定的壓力,政府將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失業補貼政策和加大勞動力再就業培訓的投入。在政策上開始轉向節制資本和節制諸侯,國家會進一步收回經濟決策權,不再增加地方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的財權,反而加強約束和節制它們的開支。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劉煜輝的評判,場景一出現的概率在10%以下,場景二的概率大致有50%,場景三的概率在40%。在未來2~3年內,政策會處于第二種場景與第三種場景的中間狀態的可能性會偏大一些。起初場景二的可能性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三的可能性將會增大。
宏觀經濟的走向
面對經濟增長的六大挑戰和三種可能趨勢,就現行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經濟政策存在的弊端,未來將進行適當的調整。
短期內政策將會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在中央政府人事調整還沒有完成之前,未來幾個月中國的經濟政策將不會有特別大的改變。即便人事調整到位之后,那些已經廣受支持的改革和政策應該將繼續實施,也意味著在2015年前,經濟政策不會出現重大變化。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穩中求進,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成為未來幾年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總基調。“穩”是穩增長、穩定宏觀經濟運行,“進”則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謀求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穩中求進的政策將可能持續數年,一直到完成從粗放和數量擴張的模式向集約和質量效益的發展模式轉型。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必須以深入改革為目標。目前中國正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當口,如何將“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群眾首創精神有效結合,凝聚改革共識,尋找新的改革紅利、資源紅利和人口紅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以內需拉動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降低對國際市場和投資的依賴,才是第五代領導集體面臨的真正難題。
未來一段時間,改革將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要取得改革的突破,就必須“強拆”利益固化的“藩籬”。為此必須重點考慮三項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質性地突破收入分配改革。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前提,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保障。不斬斷國有企業和政府的臍帶、鏟除行政性壟斷,非公有制經濟想獲得“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三個公平”將是空中樓閣。另外遏制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積是老百姓最迫切的期望,收入分配改革不僅僅是漲工資,如果不動富人的“奶酪”,改革就只能是蜻蜓點水,走過場。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