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會議中心,政協小組討論結束后,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委員被記者團團圍住,被問及有關大部制改革的問題時,他說大部制改革要搞好困難重重,大部制改革職責是職能的重新劃分和分配,不能單科突進,要做好不同工作部門之間的融合,納入整個行政體系改革的系統中。
據新華社電 “國務院機構改革”,是今年兩會的熱詞之一。新一輪改革究竟怎么改?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交人大代表審議的日期臨近,這些話題也逐步升溫。
“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等專家表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六次機構改革,我國政府已由適應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大體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然而,相對于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權力運行環境而言,政府機構改革依然任重道遠。
積極回應新發展新期待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認為,這次改革既是落實十八大報告中對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也回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期待。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石市市長楊曉波說:“如何建立統一的食品監管體系,讓老百姓吃得更放心?如何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應是機構改革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職能轉變是重中之重
人們發現,相比以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此次方案在題目中增加了“職能轉變”四個字——《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由此可見,職能轉變是本輪機構改革的最關鍵問題。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這次改革基本還是遵循問題導向,主要瞄準政府管理及權力運行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進行改革調整,其中包括部門職能交叉,關系不順,政府權力過大,對市場和社會干預過多等癥結。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銀監局局長高飛表示,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還是問題的核心。要通過改革,解決政府權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彌補“缺位”,隔斷“越位”,糾正“錯位”。
楊曉波代表說,機構改革的目標不是簡單地合并部門,壓縮編制,精簡人員,而是政府內部責任體系的建立、政府內在關系的理順。關鍵在于提高行政效能、轉變工作理念。
“小步快走”平穩推進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國務院下屬機構的組成和職能作出過12次不同程度的調整。此輪改革亦是改革開放后第7次政府機構改革。改革“頻繁進行”,背后原因何在?
劉益春代表認為,大凡機構改革,都涉及責、權、利的平衡,權力關系的調整、利益格局的再分配,涉及面多,必然會有阻力。如何更加科學規范、合理配置機構,是今后發展中會不斷面臨的挑戰。
“出臺整體方案時,應以穩為主,循序漸進,在小的調整上逐步推進。”楊曉波代表認為。
汪玉凱教授說,改革總體上來說還應是問題導向,哪些問題比較突出,就率先改,還看不很準的,可以再看看,避免在改革中出現盲目冒進,造成失誤。
改革不止于“大部制”
展望行政體制改革道路,任重而道遠。代表和專家認為,本輪政府機構改革是大部門制改革的延續和深化。
馬慶鈺教授認為,大部制改革不是簡單合并“同類項”,重在理順關系、有效銜接,確保責任明晰、運行通暢,這也是今后不斷努力的方向。
高飛代表認為,機構改革應該服務于“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總目標,更好地解決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
“同時,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高飛代表說。
馬慶鈺教授表示,還要通過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政府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