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鍵詞勾勒經濟發展戰略
改革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正研究油價形成機制改革方案
改革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昨日就深化改革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仍是改革,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提出了到202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按照“十八大”部署,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調控作用。
改革的重點,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了八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二是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三是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四是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五是推進投融資體制的改革,第六是價格改革,第七是事業單位改革,第八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這些都是今年或者下一階段改革的重點。
談及最近一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張平表示,調價窗口期應該是2月19日前后,但因為是春節,所以一直等到2月24日夜里,也就是過了正月十五以后才上調油價。而這時正好遇到了國際油價向下走,由原來116美元/桶降到113美元/桶,但原來油價的定價水平大體是108—109美元/桶,仍然處在調價窗口期,所以這次調價是按調價機制進行的。
張平坦言,目前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兩個明顯缺點:一是周期太長,22個工作日再加上節假日就是一個月,而國際油價每天都在變動;二是現有機制設定國際油價在22個工作日內變動幅度達到4%才做調整,如果達不到4%,成品油價格就保持穩定,這造成了國際油價變動不能及時反映到國內成品油價格上來。他同時表示,正在研究油價形成機制的改革方案,針對上述兩個缺點,計劃縮短調價周期,同時取消4%的調價指標,使定價機制更加靈活,該漲就漲,該降就降,更加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動。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要更注重質量和水平
城鎮化是最近社會各方討論的熱門話題。張平在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城鎮化取得了很大進展,去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超過50%。城鎮的繁榮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及隨遷家屬、子女,還未真正、完全地享受到城市生活,城市的基礎設施也有不適應的地方,城市布局、規模也不盡合理,大城市繼續在膨脹,中小城市、小城鎮發展則還不夠。
今后我們要引導城鎮化健康地發展,不僅僅要看速度、規模,更要注重質量和水平。具體來說:一是搞好城市布局,適當控制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發展規模,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二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承載能力。三是在城市群的布局上要和資源、環境相適應。四是讓已轉移的農村人口逐步享受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
他透露,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順利的話,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臺。
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投資要選好方向優化機構
擴大內需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對于記者提問的今年是否有進一步的刺激內需的政策,張平表示,擴大內需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
擴大內需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二是發揮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去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投資。今年乃至今后一個時期,要繼續發揮消費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基礎作用。首先是要擴大就業,建立正常的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增加居民收入,讓老百姓有錢花。要繼續提高農產品價格,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只有增加了居民收入才能提高整體消費能力。其次是穩定消費預期。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醫療、養老等基本制度,保障水平也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讓老百姓敢于花錢。再次是培養新的消費熱點,包括像文化消費、旅游消費、養老消費,以及節能、綠色消費,讓老百姓愿意花錢。最后是改善消費環境,規范市場經營秩序,加強市場監管。
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都還處在一個深入推進的過程中,還有很大的投資需求。所以,投資還有很大的空間,但關鍵是選好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今后一段時間,要把投資的重點放在改善群眾生活條件上,如安居工程和農村的危房改造以及學校、醫院的建設上。繼續加強“三農”投入,加強農業水利建設,農田建設,農村道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等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供排水和交通通行等還有很多“欠帳”,這都是投資空間。西部地區的公路、鐵路、機場都還需要繼續建設。此外,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上也需要繼續投資。
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多管齊下促產業升級
在近幾年經濟結構調整中,我國面臨最為突出問題的就是產能過剩。張平沒有回避這一話題,他說,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一些行業和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尤為突出的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產業,以及光伏、風電設備等新興產業。國際上,一般衡量這些產業正常的市場競爭,產能利用率應在80%—85%,而當前我國相關產業產能利用率在70%—75%之間。光伏產業利用率則更低,不到60%。
“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是我們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張平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目前我國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企業自身素質較低,產業結構、產業質量還不高,自我創新能力也不強。比如平板玻璃,現在產能嚴重過剩,而電子用的平板玻璃以及玻璃基板一直都是進口的。雖然最近幾年經過科技攻關,我國一些企業已掌握這方面的技術,但大部分還要靠進口。
對于當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央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即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尊重規律就是要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尊重市場的規律,尊重各個產業自身的規律。分業施策就是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產品采取不同措施。多管齊下就是要采取多種經濟法律手段,也包括必要的調控手段。標本兼治就是既要解決當前問題,又要在體制機制上形成今后不會再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所以,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解決產能過剩。其次,通過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過剩產能。再次,通過優勝劣汰來淘汰一批落后產能。最后,鼓勵國內企業到海外發展,轉移一批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