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日前做客中國經濟網,結合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現狀,闡述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霧霾來襲敲響轉型警鐘
記者:霧霾是當前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有研究表明,我國霧霾地點的分布和重工業的分布幾乎是完全重合的,您如何看這個問題呢?
李毅中:霧霾天氣在今年冬季頻發,尤其在京津唐地區更加顯著一些。我建議有關方面特別是研究部門、環保部門,對于霧霾的定義、內涵以及形成的原因,給出全面、科學、完整的解釋。
我個人認為霧霾的成因至少有五個:工業排放的廢氣,火力發電的廢氣,汽車尾氣,取暖、做飯等日常用煤產生的廢氣,沙漠化等生態破壞帶來的沙塵。
因此工業污染的確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把霧霾天氣完全歸罪于工業化是不合理的,其實每個人都負有一定的責任。
霧霾天氣頻發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倒逼我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霧霾治理一定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們可以推行更嚴格的汽車限行政策,暫停部分工廠的生產,這都是治標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本的辦法是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進,這比簡單的治理更近了一步,比如火力發電,需要按照國家的新標準改造,使煙氣排放能夠達到標準。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調整產業結構。舉個例子,我國的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需要大量用煤的經濟發達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沿海建了大量火電廠,這對當地的經濟是起促進作用的,但是燃料需要遠距離運輸,不盡合理。最好的辦法就是煤電一體化,讓資源豐富的地方發電,然后通過特高壓輸送到東部沿海,這樣就可以逐步關閉東部的電廠。另外,要更多地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轉型主要依靠企業自身動力
記者:一些中小企業對轉型升級心存顧慮,因為轉型就要有創新投入,如果創新不成功,投入很可能就打了水漂,風險太大。您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李毅中:轉型升級肯定要有投入,需要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這是對原有存量的改造,著眼點是質的提高。技術改造也有風險,就是看技術路線對不對,看選擇的是不是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以及企業家、決策者的水平。不過相對于新建,風險還是要小一些,因為投資少,而且可以用現有裝置做抵押。因此我認為,中小企業還是要重視走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技術進步這條路子。
記者:您怎么看待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兼并重組?
李毅中:兼并重組是優化生產力的一種有力手段,目的是提高一些行業的產業集中度。比如說鋼鐵、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這些行業通過重組兼并,讓大企業、優勢企業去兼并小企業、水平比較差的企業,這樣生產力水平必然得到提高,能夠催生更大規模的、經濟效益更好的骨干企業。當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需要走這一步。
重組過程中的困難是難免的,比如人員的去留、勞動力的組合等。兼并重組不是簡單的歸并,兼并以后內部要精簡機構,要淘汰落后生產力,實現內部生產力的優化。
此外,重組兼并還會帶來下崗、培訓、再上崗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可能會給重組兼并帶來阻力。
還有重要的一點,兼并重組要主要依靠企業的自身動力,防止“拉郎配”。
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創新
記者:您說過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新是唯一出路,您對產業轉型中的創新是如何認識的?
李毅中:創新是個廣泛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了“五個創新”:要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企業組織結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企業家要把主要注意力用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用在科技成果的轉化集成創新方面。一般來講,原始創新難度大,投入大,風險也很大,所以我們對科學家的創新要包容,失敗是正?,F象。企業還是應當把重點放在應用創新這方面。所以創新的路途很廣,要做的事情很多,絕不能餓著肚子去搞創新,只有創新了、進步了、改造了、提升了,企業效益才會越來越好,不僅能吃飽,還吃得越來越好。
記者:去年兩會時,您說改革現在不做,時間就耽誤了,再過5年,如果我們還像現在這樣討論轉方式、調結構就糟了,那時候經濟就支撐不了了。一年過去了,您怎么看待今后的改革?
李毅中: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要求,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去推動改革發展。當然,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程度要結合起來,要積極穩妥地進行。改革要有頂層設計,要有改革的路徑和時間表,把任務具體化,我想進一步地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是有可能的。
作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實踐,勇于創新,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地改進完善,這樣才能夠大步向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