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門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物理層面”上,需要有“化學反應”。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正在推進之際,各方對機構改革的走向高度關注。在中國機構編制管理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于寧看來,大部門制改革是中國政府組織結構改革的未來趨勢。
他介紹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力度較大的機構改革隨著政府的換屆每五年推進一次,行政體制改革是不斷深化、漸進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建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在于寧看來,大部門制改革,不能停留在“物理層面”上,需要有“化學反應”,要進行職能協調的有機融合。他認為,改革現在仍處于試點階段,總的方向是,部門擴大的同時,也要簡政放權,要從重審批轉到重服務上。
于寧還強調,大的機構改革必然要帶來改革的陣痛,改革的成本需要攤薄到被改革者的肩上,因此,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后,改革“改革者”的思想觀念要隨之變化,要服從于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大局。
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
《瞭望》:怎樣認識新一輪大部門制改革的背景?
于寧:從國內看,目前我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解決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只有靠改革才能解決深層次的矛盾。
從國際環境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排除各種干擾,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得依靠改革創新。
從政府自身來說,政府需要加強學習,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水平。從維護政府公信力的角度講,要公眾相信政府,就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部門制改革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與舉措。
《瞭望》:結合新一輪大部門制改革的背景看,這一次的亮點和特點是什么?
于寧:大部門制改革是把職能相近、業務范圍趨同的部門組合在一起。長遠看,大部門制改革是權力范疇的延展和擴大,加強監管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強調權責一致。改革要設計好相應的配套服務,這是頂層設計不可或缺的內容。
大部門制改革還有另一層內涵,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建設,要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需要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下的高效、統一、廉潔的政府。十七大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加大機構整合的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機制。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大部門制這個概念。
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部門改革到現在,核心是政府職能轉變。
《瞭望》:能不能建立一個超脫部門利益的協調機構?
于寧:改革方案上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之前有一個流程,即中央編辦去不同部委的黨組協調,聽取建議和意見。即使成立跨部門的改革協調機構,也不能靠命令行事。雖然中央文件下來后必須執行,但在此之前需充分聽取黨組意見。假如新成立一個班子來搞改革,恐怕連隊伍都不清楚,也不熟悉相關的業務工作。理論上可以成立這樣一個機構,但履職時會遇到問題。
新一輪大部門制改革要順利進行,就必須繼續沿著十七大、十八大指明的方向穩步前進。政府的價值在于監管有力、服務到位。社會組織和其他市場主體可以提供的服務,政府只需為其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監管,不必大包大攬。政府實現從管理到善治的轉變,才能成為真正的服務型政府。
改革不能在原地轉圈
《瞭望》:大部門制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應是什么?怎么去實現?
于寧:若以2020年為時間節點,目標應是建立比較完善的行政體系和政府架構。
五年內的階段性目標則包括:一是按照十八大精神,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二是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計。三是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政府績效管理。五是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2013年完成清理整頓。
具體到落實上則要求:第一,各級政府部門要認真落實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扎扎實實推進改革。第二,改革者無論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人員,都要深刻理解和領會改革的重要性,從思想上做好準備。第三,改革的推行應透明化操作,接受社會監督。輿論對改革是一種有效的推進力量,因此應把改革公之于眾,加強公眾參與。
《瞭望》:如何改進以往大部門制改革內部權責不清的情況?
于寧:職能合并后,需要在技術層面理清各部之間的關系,大部門在組建過程中以及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要厘清職能邊界。
我們還應看到改革帶來的效益。改革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通過改革,大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自然會提升公民對政府的滿意度。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必然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完善。
改革不能在原地轉圈,一次重大的改革經過社會實踐檢驗,一旦被證明是比較成功的,就應該用法律、法規等固定下來,不斷延伸它的效果,讓改革“改革者”享受改革的紅利。這樣才能降低成本,扎扎實實走下去,奔向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