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說:“一季度發電量只有2.9%,但是粗鋼、水泥、有色金屬這些高耗能產業的實物量增長基本上得到了恢復,一季度的工業增長達到9.5%,為什么發電量和其他幾個數據之間有這么大的差別?”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回應稱,用電量跟工業經濟增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關系,但是這個關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內部的結構及其產品結構;二是能源使用的技術創新的程度。他表示,各地在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一季度重工業增加值方面,尤其是六大高耗能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個百分點,不僅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水平,而且下降的幅度比其他行業要大。
與此同時,一季度工業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要比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高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這說明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綜合上述情況來看,電力的消耗跟工業經濟總體的表現是基本匹配的。
盛來運還表示,美聯儲舊金山分行的官方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國統計數據的可行性研究》,詳細比較了發電量、鐵道貨運量,以及建筑量、新開工面積這些現行指標與中國經濟GDP的相關性,是一個很詳細的研究,這里面用了很多的模型,數據上的計算、測試,表明中國的統計數據是可信的。
這份由舊金山聯儲經濟學家馬克·斯皮格爾帶頭的研究項目,檢驗了過去12年的中國官方GDP數據和兩個另類指標的重合度。他們采用的兩個參考指標,第一個指數包含用電量、鐵路運輸量和貸款量三個指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曾坦言,相比GDP,他自己更多關注這三個從側面反映經濟冷暖的風向標;第二個指標更為寬泛,包括消費者信心、新建廠房、大宗商品價格以及航空客運量等與總體經濟成長相關的數據。
斯皮格爾對媒體記者表示,從2000年到2012年末,這三組數據連接得都挺緊密。和其他指標相比,中國官方數據的可靠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