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5月23日在香港公布的最新一期報告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PMI預覽值為49.6點,跌破榮枯線,創7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是去年10月以來首次降至50點以下,顯示中國制造業在連續6個月擴張后重現收縮跡象。其中PMI新訂單預覽值49.5,創8個月最低水平。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供給、需求與外部市場三大塊是影響制造業的主要因素。”其中產能過剩是較大的方面,內需市場還沒有挖掘出來,而且目前來自外需的訂單大量減少。制造業整體上面臨著發展最艱難的時期。
此外,從正面講,我們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制造業面臨結構調整,制造業的收縮是調整階段陣痛的表現。
雖然官方數據沒有出爐,但由于匯豐PMI數據主要覆蓋中小型私企,因此5月份的初值跌至50點以下,凸顯了中小企業的艱難處境。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小企業更難以獲得信貸,且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之需求恢復緩慢,當前中小企業經營仍然面臨諸多壓力。
而且,在中國資源錯配的現象比較嚴重,有很多較為大型企業慢慢轉向房地產等高利潤的“快錢”行業。制造業的“空心化”趨勢不得不引起關注。
針對于此,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交通銀行(4.74,-0.01,-0.21%)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表示,我國短期內不會出現制造業“空心化”的現象。 “我國區域比較大,二元化的差異比較明顯;由于沿海的成本比較高,很多制造業是轉向內地。”
“但如果不對制造業的轉移加以控制或引導的話,在一些地區有可能會出現制造業逃離和衰退的現象。”陳耀表示,已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向東南亞、越南、柬埔寨等國家轉移,而且這種轉移是不斷出現的。
我們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工業化階段還很長,制造業在中國的發展中還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中國制造業占中國經濟的比例大約是35%,如果過早開始轉移,造成“空心化”的現象,最終會影響整個國家制造業的安全。
因此,防止我國制造業的“空心化”現象不得不提上日程。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微博]也曾發表看法說,中國要警惕制造業過快萎縮和過快轉移。
對此,陳耀表示,關鍵還是要改善經營環境,政府創造一個好的條件,增強吸引力,積極引導制造業向健康的地區轉移,而不是向國外轉移,更多的是內遷而不是外遷。
而且,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認為,制造業企業應選擇產品或產業升級、加大研發以提高附加值,增加利潤,而不是選擇出逃。
的確,我國的制造業整體發展規模很大,但不強,大而不強的狀況需要改善。對此,陳耀表示,需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我們的制造業,關鍵是要掌握很多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的研發創新能力,提高制造業的精細化程度。
為此,政府對制造業要加以重視和扶持,鼓勵創新,加大對創新投入的扶持。在企業資金融資難、招工難方面給予一些幫助。
同時,唐建偉表示,制造業現狀的改變短期內壓力比較大,這是一個長期的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制造業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