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經濟近期表現疲軟,但并沒有想像中那么悲觀。昨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中國2013年GDP增速預期降至7.75%,較此前微跌0.05個百分點。IMF副總裁大衛·利普頓稱中國地方債務雖然攀升迅速,但風險仍然可控,建議中國繼續放開管制,減少政府參與,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來說中國經濟增速依然很快,我們預計中國經濟還會保持很大的活力,我們預計今年7.75%的增速,雖然調低了,但調低的幅度非常小。”利普頓表示,中國出口在過去很多年增長很快,但最近有所減速,主要是受到了全球經濟拖累,但不管從哪個層面來說,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
雖然對中國經濟相對樂觀,但IMF對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也表示擔憂。“社會融資總額的快速增長令人擔心投資質量問題,以及其對清償能力的影響。”利普頓表示,盡管中國經濟在對外再平衡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拉動的模式并沒有變,尤其是房地產和地方政府的投資。
對于中國當前備受關注的地方債問題,IMF表示相對樂觀。利普頓表示,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內,2013年政府新增貸款占到了GDP的50%,這種債務水平仍完全處于可控水平,但中期政府必須逐步降低赤字,包括繼續實施稅收改革,對地方政府財政進行重新調整,以及改革地方政府投資和借款的相關制度等。
“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在平衡的趨勢,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更多的轉向內需,其中有一部分戰略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另一部分就是使得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靈活性。”最后,利普頓在對中國經濟前景進行展望時表示,“鑒于中國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以及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日趨緊密,中國改革的成功將造福于中國和世界。”
■新聞鏈接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指出——外資唱衰中國別有用心
進入二季度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各項指標重新出現疲軟的跡象,包括標準普爾、美林銀行和摩根大通等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紛紛下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對此,《人民日報海外版》日前刊文指出,外資機構唱衰中國,是妄圖通過散布不利于中國經濟的負面消息渾水摸魚,從中漁利,別有用心。
《人民日報海外版》指出,半年之內,國際上多家機構發布唱衰中國言論,其中包括:3月18日,美國最大的貸款銀行摩根大通建議客戶“減持”中國股票;4月9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下調中國長期本幣信用評級;5月20日,高盛發布公告,出售其在中國工商銀行所剩持股,共套現11億美元等等。
《人民日報海外版》援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的觀點稱,“資本都具有逐利性,熱錢進來就是要追求回報的。一些外資機構頻頻施放煙霧彈,在事實依據不充分的情況下夸大其詞,不排除部分機構渾水摸魚,從中漁利的可能性。”
《人民日報海外版》援引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微博的觀點稱,“經濟增速放緩是我們自己作出的戰略部署。過去那種靠壓低要素價格來獲取貿易盈余,靠壟斷信貸資源支持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確實到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關口。只有積極推動改革,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
■聲音
全球經濟動蕩將延續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全球經濟尚未完全擺脫五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沒有任何金融系統能夠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免疫。
澳大利亞澳盛集團:全球進入了貨幣寬松的大時代。繼美國后,歐洲、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幾十個國家都相繼采取了降息以及非常規的寬松措施,金融市場 動蕩局面將延續。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如果就業持續好轉,且改善是可持續的,美聯儲可能會在未來幾次會議中討論放緩QE的事情。但如果目前結束寬松立場,那么美國將難以實現持續性的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陳雨露: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應在2015—2020年間完成。未來30年中國應多舉措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完成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使用,使人民幣成為全球范圍關鍵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