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數據近期相繼出臺,顯示宏觀經濟總體平穩,有喜有憂。
透過這些高高低低的數據,我們既看到當前經濟增長動力與下行壓力交織、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并存,顯示出宏觀調控面臨多個“兩難”;也看到在傳統動力日漸衰減的同時,新的引擎正逐步發力,并有望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表明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正進入關鍵階段、面臨新的契機。
增長趨勢放緩將是新常態
在一系列數據中,最受關注的是經濟增長速度從2010年二季度的10.3%逐步放緩至今年二季度的7.5%,引發了諸多議論。有觀點認為,當前的經濟增速放緩是短期回調,是景氣循環周期的一個階段,相應采取擴張性宏觀政策,就可以使經濟列車重回高速增長的軌道。
但是,更深入地觀察經濟運行的趨勢和變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經濟潛在增長能力有所下降的前提下,繼續追求過快的增長速度,不僅違背經濟規律,而且會加劇已有矛盾、帶來諸多風險。
增長趨勢放緩將是我國經濟新常態,對于這一變化,我們大可不必惶惶然、茫茫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體量很大,即便增速放緩,新的增量仍將逐年保持上升態勢。隨著就業壓力及擔憂的減輕,經濟社會對速度放緩的容忍度也將明顯提高。
歷史地看,潛在增長率自然回落,經濟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速平穩增長期過渡,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的普遍走向。
潛在增長率標志著經濟增長的長期均衡水平和長期趨勢水平,因而不背離潛在增長率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這是符合實際的、科學的“速度觀”。
經濟增長階段的轉換,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國經濟此前一直是速度效益型,一旦速度回落過快,長期積累的財政、金融、產能過剩等潛在風險就會突出顯現,有可能引發經濟大的起落。這幾年我們一直講“穩增長”,在增長階段轉換的特殊時期,“穩”的重要性凸顯,同時有效保持必要的、可能的增長速度,其難度也隨之加大。
速度“下臺階”水平“上臺階”
經濟增長速度高到一定程度后放緩,增長的動力機制也將發生相應改變,由此引出的問題和任務就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從國際經驗看,在增長階段轉換時期,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下臺階”、水平“上臺階”。同樣,我國經濟結構也將發生這樣的變化,并在特殊國情、特定轉軌條件下實現特色化變遷,涌現出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城鎮化。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2.57%,與發達國家70%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幾十年內,城鎮化的持續較快發展必然拉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快速增長。
工業化。我國工業化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極大提高我國工業化的水平和效率。
消費升級。當前,城鄉居民對文化、環境的需求明顯增加,對公共產品、社會服務的需求大幅上升,綠色產品、保健產品和服務產品受到廣泛歡迎,旅游消費、文化消費和信息消費等快速增長。
技術創新。從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專利申請、產業發展等指標看,我國當前的創新水平比主要發達國家落后約30年。但從增長階段來看卻并不落后,與發達國家在歷史相同階段的創新水平基本相當,有些指標還有明顯超越。隨著體制完善和要素資源的充分利用,創新在未來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將帶動我國經濟進入創新驅動階段。
此外,我國還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的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土地潛力等等。讓這些潛力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把即將喪失“資源紅利”的風險扭轉為贏得“創新紅利”的機遇,成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將奠定未來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格局的基礎。
改革圍繞新的增長點重點突破
可以說,“要不要改革”已無疑義,而“改什么”、“從哪改”、“怎么改”需要進一步增進共識。推進一項改革通常涉及多方利益調整,化解一種矛盾可能觸及諸多其他矛盾,不同群體有著不同訴求,成為當下制定改革策略、確定改革突破口的難點所在。
圍繞新的增長點、抓住新階段改革的關鍵任務,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統一,是成功釋放新一輪制度紅利的關鍵。從市場層面看,重點在于繼續推動生產要素的市場化,以土地、戶籍、金融、價格等領域的改革,促進土地、人力、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更順暢地流動,實現更高效率的配置和利用。從政府層面看,重點在于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把應該交給市場、企業、中介機構的事情交出去,政府則集中精力抓大事,將工作重心轉向公共服務,努力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從企業層面看,重點在于形成有利于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營造公平競爭、激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切實做到各類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不斷夯實和壯大實體經濟。
實現重點突破、協調推進,是推動新一輪改革的重要路徑。繼續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大多是涉及面廣、配套性強、利益關系復雜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路,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及環節作為重點和突破口,確定推動改革的有力支點。同時,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既相互制約又緊密聯系,也就決定了改革必須由點及面、穩步推展,相互配套、循序漸進,把促進改革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這是所有改革的一條底線,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