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陷入虧損邊緣、煤炭“黃金十年”結束、光伏龍頭企業接二連三收到資本市場“退市警告”、風機“老大”華銳陷入巨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快遞業務量上半年增長60.6%,連續27個月增速超過50%;網絡購物呈現爆發式增長,增速遠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
上半年,我國產業發展為何會冰火兩重天?怎樣看待當前產業結構的新變化?困難產業如何走出困境,朝陽產業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結構出現新變化
第三產業發展在增速上領先,在總量上已與第二產業接近
不難發現,煤炭、鋼鐵、光伏、風電這些困難產業都屬于第二產業,而快遞業、互聯網商業等高速發展產業屬于第三產業。產業發展冰火兩重天的背后,是我國產業結構的新變化。
統計數據清晰顯示,上半年,無論從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從就業數量看,第三產業都穩居三類產業首位。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8622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117037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112350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在總量上與第二產業接近,在增速上領先。固定投資方面,上半年第二產業投資78052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投資99382億元,增長23.5%。就業方面,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自2011年以來已穩居吸納就業的第一位。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第三產業實有企業1013萬戶,首次突破千萬戶大關,占全國企業戶數的七成以上。
整個服務業中,新興服務業表現尤為突出。6月份的數據顯示,郵政快遞、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電信傳輸服務業、環保治理服務業及公共設施管理業等新興服務業的商務活動指數均保持在58%以上的較高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第三產業出現令人欣喜的增長勢頭,與前一階段的調結構努力密不可分。以各地紛紛爭取的“營改增”試點為例,營改增消除了重復征稅,將二、三產業的抵扣鏈條打通,購買服務可以抵稅,大大激發了企業采購現代服務的積極性,使服務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好時機。率先試點的上海市,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首次突破60%,拉動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浙江省試點的第一個月,全省新辦試點納稅人5293戶,增加最多的是文化創意服務業,占新辦戶數的23.1%。
從8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將在全國范圍內推開,并將擴大至鐵道、通信等行業,服務業發展將進一步提速。
“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第三產業發展正面臨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無論是政策環境,還是市場環境都有望不斷優化。”劉元春說。
危中有機辯證看
部分產業面臨嚴重困難,是結構性矛盾累積的結果,也蘊含了許多調整的好契機
劉元春認為,部分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是前一階段經濟結構性矛盾不斷累積的結果。
無論是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還是風電、光伏等新興產業,這些困難產業有過高速發展的相似經歷,現在也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產能嚴重過剩。以煤炭產業為例,其固定資產投資已連續10年高速增長,2010年以來年均增加煤炭產能4億噸,產能建設明顯超前。如今,前幾年動工的新增產能正加快釋放,市場供求失衡不斷加劇。“除了市場周期性因素外,前一階段倚重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是導致此輪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說。
但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中,也蘊藏著不少難得的調整機遇。
2012年6月1日,居民階梯電價全面啟動,我國電價改革邁出重要一步。今年1月1日開始,我國電煤價格“雙軌制”終結,煤炭市場化畫上圓滿句號。“一般來說,供需寬松是改革推進的有利時機,對于影響深遠、涉及多方利益博弈的資源能源價格改革尤其如此。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不熱,為推進各項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緩沖區間,這無論是對我國理順市場機制、深化產業結構調整,還是對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經濟整體轉型升級,都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說。
不僅政策調整面臨難得契機,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觀動力也不斷增強。在市場倒逼壓力下,從前坐在家里等客戶的企業,紛紛開始強化營銷體系、研究市場需求;從前一元獨大、一枝獨秀的企業,紛紛開始延伸產業鏈、向上下游要效益。“跨界”成了業界最時髦的詞匯,市場成了資源配置的“指揮棒”。
即使在形勢嚴峻的鋼鐵行業,企業經營水平也在顯著提高。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雖然虧損面仍在擴大,但86戶重點統計鋼鐵企業戶均虧損比去年同期降低36.91%,即每戶少虧1.5億元。從戶均盈利情況看,今年1—5月份,戶均盈利580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43%,即每戶多增加2020萬元的利潤。
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耗能產業開始“減速”,高技術產業不斷“加速”。占全社會用電量近半的六大高耗能產業(電力、鋼鐵、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等),一季度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而耗能較低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比整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2.4個百分點。
調結構、推改革不松勁
政府應盡快建立市場化的長效調節機制,優化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困難產業如何走出困境?朝陽產業如何更上層樓?專家認為,說到底,是如何進一步推進結構調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
在企業層面,困難產業已經到了非調不可的地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成為普遍共識,發展順利的產業更應吸取前車之鑒,避免再走“重規模和速度、輕質量和效益”的老路。
政策層面可以著手的地方也有不少。
如今,不僅傳統產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剛開始全面啟動,就立即陷入新型的產能過剩困境。“這反映了當前結構性問題的嚴重性,更說明結構調整的政策實施模式需要重新審視。”劉元春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過數輪產能過剩,眼下這一輪程度大、影響深,化解的難度很大,行政手段調節產業結構的弊端已經充分顯露,應當充分發揮市場的矯正和調節作用,盡快建立新的長效調節機制。例如,建立新興準入制度,用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指標來對投資項目進行約束和管理。
幫助企業發展,優化市場環境,政府可做的事情還有許多。據估算,在前兩年的高煤價背景下,稅費負擔占煤炭企業銷售收入的30%,如今煤價下跌,企業稅費負擔更顯沉重。姜智敏建議國家組織一次行政性收費的清理,簡政清費,加大“費改稅”改革力度。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一項調查中,90%的企業認為政府監管對保障公平競爭環境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導致假冒、仿制、不正當競爭等屢見不鮮,環保、安全、質量等方面監管力度不足。不少企業呼吁,在電子信息、互聯網、電子商務、醫藥和醫療器械、能源等創新活動最為活躍領域,率先建立既能保障安全,又能促進創新的現代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