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摩根大通準備退出大宗商品實貨交易,各方焦點轉向高盛及摩根士丹利,過去30年來,這兩家銀行主宰了華爾街業者在自然資源供應鏈的參與。
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因為在大宗商品金融商品及實貨交易的過人功力,20年前贏得了“華爾街煉油商(Wall Street Refiners)”的美譽。
但是從2012年以來,摩根士丹利便打算賣掉大宗商品部門,高盛也已采取多項行動,縮減實貨商品交易業務。
根據美國信息自由法,路透取得兩家銀行與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美聯儲/FED)的公文往來,內容顯示兩家銀行都在討論要將商業銀行正常范圍以外的業務活動予以合規或處份。
高盛至少從3月開始就在研究出售旗下金屬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但高盛也公開重申繼續經營旗下J. Aron大宗商品事業,這也是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開展職業生涯的起點。
摩根士丹利從去年夏季就打算可能把大宗商品部門獨立分家或出售,但沒有什么結果。最近的動向顯示,摩根士丹利或許設法重新聚焦旗下龐大的實貨石油交易部門,退出澳洲電力市場之類的次要市場。
問題之一在于,他們是否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美聯儲決定全面檢視華爾街業者在實貨大宗商品市場的角色,是否會導致由監管機構為業者作出決定?
華爾街業者的大宗商品交易,在過去10天遭到前所未見的嚴密檢視,參議院一場聽證會質疑是否應該允許銀行業者擁有油管、倉庫及其他商用資產。
美國監管機構及司法部已經對銀行及其他大型商品貿易商的金屬倉儲業務展開初步調查,鋁罐廠商指控這些業者推高鋁價。
雖然摩根大通提到日益增加的監管壓力是他們決定退出實貨大宗商品交易的原因之一,但是否受到銀行界與美聯儲之間討論的影響尚不清楚。
一位知情人士周五表示,摩根大通認定大宗商品利潤過低,不值得冒這樣的監管和信譽風險。
摩根大通經歷了一系列代價不菲的交易和監管困擾,其中包括被指操縱電力市場而可能花費4.1億美元和解費,此后執行長迪蒙一直試圖讓該銀行重回正軌。
“我覺得不是因為某一件事,而是許多事情的積累作用,最后促使(摩根大通)作出這樣的決定,”休斯頓大學教授Craig Pirrong表示。他亦是一位大宗商品市場專家。
“存在法律和信譽風險,而且美聯儲即便不打算取消這類交易,也可能加以限制,再加上銀行業面臨的資本壓力日漸增大,特別是這一行業的政治敏感度也不斷升溫。而在摩根大通的結構體系當中,大宗商品業務的規模和獲利也不值得惹上這些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