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8.4%下調到7.7%。報告主筆安德魯·伯恩斯表示,中國放棄以投資帶動的增長模式,轉而更加注重消費,其經濟快速增長的放緩早已在預料之中,中國正在恢復經濟的平衡。
接著出爐的“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再度引發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中國(含港、臺地區)上榜公司達95家,僅次于美國。但不可忽視的現象是,上榜企業主要仍以國有控股企業為主,且資源型企業占絕大多數,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以及第三產業、新興產業企業非常稀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增長7.7%,二季度GDP增長7.5%,上半年增速為7.6%。
上述報告、榜單以及數據,表明了當前我國存在實體經濟乏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結構失衡和杠桿率過高等問題,經濟的增長動力和下行壓力并存,同時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國經濟轉型進入關鍵階段。
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強調,我國正處于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十分重要。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
同一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表文章《“李克強經濟學”帶領中國經濟轉型闖關》。文章開篇說,“當下,由巴克萊資本公司創造的新詞‘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正在成為經濟學界討論的熱詞。它被用來代指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首的新一屆政府為中國制定的經濟增長計劃,其核心內容包括:不出臺刺激措施、去杠桿化和結構性改革,以短痛換取長期的益處。”
實際也是如此,對于近來經濟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中央表現得頗為淡定從容。比如,6月下旬爆發所謂的“錢荒”后,央行并未像以往那樣立即向市場“放水”,而是采取了謹慎措施,并連續發表“流動性整體適度”之類的表態。美國《大西洋(600558,股吧)》月刊發表評論稱,這些因素都表明,“李克強經濟學”將在很大程度上破除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這從長期看是極好的事情。
在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的基礎上,作出準確的判斷和抉擇,這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和決心。
現在仍有一些企業和地方把增長寄托于新的刺激政策出臺。這種心態恐怕要盡快扭轉過來。一方面,企業和地方必須認識到,經濟的真正增長點在哪里;另一方面,從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到應對經濟波動的措施,都表明了中央近期不會出臺大規模的刺激政策。
再仔細考量經濟增速,“七上八下”仍處于合理區間。要容忍經濟增長一定幅度的回落,來更好地推進中長期的改革和結構調整。速度慢下來,也可起到一種倒逼作用,迫使有問題的項目退出。有壓力才能轉型,沒有壓力是不可能轉型的。只有經濟轉型升級成功,中國才真正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