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6%,增速比6月份提高5.3個百分點,實現強有力反彈。專家認為,近期國家鼓勵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消費等政策有助工業企業效益回升,但中小企業仍面臨轉型難、訂單少等問題,經濟企穩回升有待進一步鞏固。
7月工業利潤增速明顯反彈
統計數據顯示,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0032.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1%,增速與1-6月份持平。但7月單月利潤增速明顯上漲。其中主營活動利潤34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比6月提高4.1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分析認為,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主要集中在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以及汽車制造業,這四個行業合計新增主營活動利潤354.8億元,拉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活動利潤增長10.5個百分點。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兩個月來,不少企業的經營狀況相對有所好轉。山東新力環保材料有限公司在玻璃纖維及復合環保過濾材料方面占有全國較大的市場份額。公司副總經理王禮說,最近商品訂單比上幾個月要多,受整個經濟形勢開始看好影響,各地建筑市場對商品需求量大。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泉告訴記者,今年7、8月份濰柴銷售業績同比增長40%多。
雖然整體好轉,但專家分析認為,企業整體盈利水平仍然較低。何平指出,7月份按主營活動利潤計算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4.23%,比去年同期下降0.28個百分點。單位成本仍在攀升,受原材料購進價格降幅小于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降幅和人工成本上升較快的影響,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達87.07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81元。
經濟企穩跡象逐步加強
專家分析認為,從各項數據來看,我國的經濟增長趨穩態勢日漸顯現。數據顯示,企業的生產在7月份已有所好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7%,比6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是二季度以來的首次回調。41個大類行業中有39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長,464種產品中有306種產品同比增長。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說,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工業企業在7月份已經有了企穩回暖的跡象,盈利能力較上半年也有大幅提升。雖然我國不會再度推出“四萬億”的刺激政策,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鐵路、城市基建、信息消費已經成為撬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鋼鐵、環保、電信等多個產業的投資力度將會明顯加大。
一些機構的數據顯示,工業企業擴張勢仍在持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7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3%,比上月微升0.2個百分點。22日,匯豐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匯豐8月中國制造業PMI初值為50.1,為4個月新高,并重返擴張區間;當月制造業產出指數為50.6,創3個月以來最高。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預計,隨著棚戶區改造、鐵路投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及IT基建的加快及小微企業減稅等政策措施全面顯效,未來幾個月經濟將在目前企穩的基礎上進一步回升。
進出口數據的好轉也強化了經濟企穩信號。海關總署公布了7月進出口數據,其中,出口增長5.1%,進口增長10.9%,進出口同比增速相比6月雙雙由負轉正,而且大大好于此前市場預期。
中小企業“脫困”仍不容樂觀
一些專家認為,盡管7月份的數據顯示出工業企業效益開始回升,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效益差距明顯,中小企業仍面臨訂單少、融資難等問題,將成為經濟進一步回暖的不利因素,需進一步創造寬松環境促進企業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報告》認為,量大面廣的小微型企業既面臨融資難、負擔重、發展水平低等老問題,還有轉型難、訂單少、用工成本上升等新問題。7月份,我國小型企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49.4%,自去年4月以來已經連續16個月運行在50%的臨界值之下。
一些企業反映,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仍在上升。今年以來,已有22個省份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其中今年上半年1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7.6%。
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這對于不少企業仍是最大的效益提升難題。
面對這些困難,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薛勝文說,勞動力成本等優勢一直是支撐“中國制造”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人口紅利”漸失的背景下,中國制造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從低端的加工制造向高端的研發、生產等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技術能力以及信息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