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的腐敗案為國企改革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暴露了現行國資監管體制建設上的不足。
發生在國企的腐敗被認為是制度性問題,必須加快推進產權制度上的變革。
寄希望于國有企業立即做到改進,恐怕為時尚早。
中石油系列案件,讓國企頑疾再次曝露在改革者面前。
9月11日,大連達沃斯論壇上,不少與會者都希望嗅到些來自高層的信號:放緩許久的國企改革,是否會伴隨懲治腐敗而加速推進。畢竟,在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改革議程中,國企改革是最缺乏社會共識的課題之一。
在談及此話題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對騰訊財經表示:“劉志軍案也好,蔣潔敏案也好,至少讓老百姓認識到了國有企業本質。原來說國有企業就是老百姓的,提倡民營化大家就罵你居心不良的。”上世紀80年代曾經于體改委工作的張維迎,一直呼吁加速改革,指責當下國企所謂重組是改革倒退。
劉志軍案發后,鐵道部終得以政改企;中石油系列案件后,外界寄希望于能源行業國企壟斷局面亦能改變。
國企無法克服制度缺陷
在過去的30年里,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在中石油腐敗案曝光之后,市場對國企改革投入了更多的目光。政企不分、壟斷得利、與民爭利,已成為部分央企標簽。發生在國企的腐敗被認為是制度性問題,尤其是產權屬性決定的,而這種制度性缺陷是國企本身無法克服的。因此,必須加快推進產權制度上的變革。
2003年十六屆三中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繼續推進和完善電信、電力、民航等行業的改革重組。加快推進鐵道、郵政和城市公用事業等改革,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
不過今天看來,十年前的任務依舊“新鮮”。
昨日(11日)的達沃斯論壇上,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談及央企經營品牌時,反復強調的還是“政企分開”。他說:“我現在寄予政府最大的(希望)就是下決心政企分開。一堆央企為什么搞不好……我們干預太多,干預多的結果是干預的人不負責,企業搞不好。”李榮融職業生涯始于國企,并曾經掌管國資委7年多。
國企巨無霸們
來看看這些國企巨無霸們。
8月31日,一年一度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剛剛出爐。今年的榜單中,中石化以2.83萬億元的收入連續九年位居500強榜首。與往年一致的是,榜單上,銀行、能源等仍占據榜單前列,民營企業整體上依舊難與央企或國企進行抗衡。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宋頌興對媒體表示,這顯示了中國市場化還不徹底,也是當前改革的任務之一。“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歸根結底是企業,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在市場中應該是平等的。”
中石油的腐敗案為國企改革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暴露了現行國資監管體制建設上的不足。石油是關系國家戰略安全的基礎物資,又屬于“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三高行業。因此在世界各國,石油行業上游業務都處于有限競爭狀態。現在,石油企業應該被放在一個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由日益開放的大市場決定他們的命運。
事實上,據此前公布的發展非公經濟36條和各部委公布的細則,國家一直在鼓勵民營資本和企業進入鐵路、通信、能源等領域,但在實際操作中,出現民營企業進入壟斷行業的案例還是少之又少。
三一重工副董事長兼總裁向文波也在近日直言,國有企業里面的壟斷的力量,掐斷了資源和血液,在競爭上又大力打壓市場化的力量。造成的困難不僅僅體現在民營企業上,完全競爭領域國有企業一樣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