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月度數據可能顯示其經濟增長升溫,但并不能證明經濟增長動力從信貸推動的投資轉為消費。
中國經濟的重新平衡是全球在較長期內實現可持續增長的三大先決條件之一。另外兩個條件是美國制定計劃控制福利支出并找到資金予以支持,以及歐元區為歐元建立一個穩固的制度基礎,包括設立銀行業聯盟。
不過令人沮喪的是,這三個方面均未取得什么進展。
在華盛頓圍繞新預算和上調債務上限的爭論,并沒有帶來在稅收和支出問題上取得突破的希望。
歐元區財長將開會評估組建銀行業聯盟的各方面進展,但重要的政治決策,尤其是誰應該行使關閉受困銀行的權力,還遠未確定。
回到中國。根據路透訪問的分析師,中國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年率可能從上季的7.5%加速至7.8%。
表面來看這是正面消息,但數據細節或將顯示包括工廠、基建及住房在內各類投資并未放緩,而零售銷售沒有加快增長。該數據將于10月18日公布。
“這只會延遲中國結束經濟失衡狀況的時間:我們并未看到硬數據顯示出根本成長模式發生任何改變,”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的分析師Jeremy Lawson表示。
不經歷痛苦,難以實現轉變
中國向消費引領的增長模式轉變越晚,過度投資最終導致硬著陸的風險就越大。硬著陸將對中國以及全球經濟造成損害。
“你可以選擇什么時候經受痛苦,”Lawson說,“對全球其他地區而言,最優選擇是馬上開始逐步恢復均衡。”
盡管中國周六公布9月出口同比意外下降,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稱,預期中國今年前三季GDP同比增長將逾7.5%,有信心實現今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PNC經濟分析師Bill Adams認為,中國經濟明顯滑坡的可能性很小。
他表示,中國大城市房價呈現雙位數的漲幅,表明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卷土重來”,突顯出政府面臨的兩難境地,既要遏制房價上漲,又不能驟然扼殺整體投資的增長。
“他們尚未找到辦法,但我認為問題還沒有嚴重到要讓經濟更大幅放緩的地步,”他說。
關注美國問題的溢出效應
在美國,美聯儲的兩份地區性調查報告將比以往更加吸引眼球,因為政府的數據發布有可能推遲,盡管華盛頓方面有望達成短期協議以避免債務違約。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制造業調查指數可能小幅上升,而費城聯儲的制造業指數在前月大幅跳漲后可能回落。
美國預算僵局尚未對其他國家產生災難性影響,主要是因為市場認為其會促使美聯儲進一步推遲縮減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計劃。
而且周五公布密西根大學調查報告顯示,這出政治鬧劇只是略微打壓了美國消費者信心,預測者認為也不會影響到德國ZEW經濟景氣指數,該指數料將持平。
但倫敦咨詢機構Capital Economics的Jonathan Loynes稱,歐元區經濟復蘇依然脆弱之際,美國事態為經濟前景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起碼這及時地提醒人們,歐元區決策者不一定能仰賴全球經濟穩步持續復蘇來使歐元區進一步擺脫衰退,”他在一份報告中稱。
英國的經濟復蘇比歐元區要明顯得多,分析師在等待英國9月零售銷售數據出爐,然后再確定其對10月25日將公布的第三季GDP的預測。市場預期9月零售銷售增長0.4%。
摩根大通表示,其根據已公布數據做出的預估顯示,英國第三季經濟較前季成長0.7%,持平于第二季,環比年率為增長2.8%,Investec目前預計第三季GDP成長0.8%。